>>> 2008年第9期
动脉硬化后,防堵是关键!
作者:朱国英 李新立 张海澄
脑、肾、肺、猪油、蛋黄、蟹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椰子油、可可油等。以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鱼肉、鸡肉、各种瘦肉、蛋白、豆制品等为宜。
4 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
第二招: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
1 运动可使机体内多种酶含量升高,加速体内氧化产能作用、消化吸收作用以及神经传递过程中的酶促反应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2 运动可以改变血清胆固醇含量的高低。研究表明,经常体育锻炼可以使总胆固醇水平下降,而相对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促进脂肪动员和分解,这种情况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是肯定的。
3 运动可以引起血糖的改变,大运动量可以消耗掉体内储存的糖原,抑制糖原转变成脂肪,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的调节能力,增加心肌收缩力,进而增加心输出量,从而提高人体活动能力;运动能增大血管口径,使各级血管更富有弹性,使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丰富,循环功能良好。运动还可以使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心肌收缩功能、循环功能、消化功能)得到强化,并增加有利物质的含量,减少不利于健康的因素(降低有害血脂、稳定血压)。所以说,运动对治疗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是可以肯定的,而运动不足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需注意的是,运动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宜,对老年人提倡散步为主,做到力所能及,不能急于求成。
第三招: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第四招:不吸烟。不饮烈性酒
虽然少量低浓度酒、红葡萄酒有抗氧化的作用,但长期饮酒会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因此不宜提倡;忌饮烈性白酒。
3类药物,打通“堵塞”
令调脂药物患有血脂异常,经上述饮食调节和注意进行体力活动3个月后,未达到目标水平者,应给以调脂药物。所谓目标水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区别。如对于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亦无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健康者,目标水平为: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3.64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69毫摩尔/升。如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目标水平更为严格,总胆固醇<4.68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2.60毫摩尔/升,甘油三酯同上。可按血脂的具体情况选用下列调整血脂药物:
1 以降低胆固醇为主,也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为他汀类。他汀类药物不仅有调脂作用,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其在稳定动脉粥样斑块,防止斑块破裂、继发出血、血栓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乏力、肌痛、胃肠道症状、皮疹等。常用制剂有洛伐他汀20~40毫克,1~2次/日;普伐他汀10~40毫克,1次/日;辛伐他汀20~40毫克,1次/日;氟伐他汀20~40毫克,1次/日;阿托伐他汀10~80毫克,1次/日;用量宜从小剂量开始,宜睡前服用。如有必要与贝特类药物合用,应更加严密监测肝功能及肌酸磷酸酶的变化。
2 以降低血甘油三酯为主,也降低血胆固醇的药物有贝特类。该类药降血甘油三酯的作用强于降总胆固醇,且可减少组织胆固醇沉积,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和减低纤维蛋白原浓度,从而削弱凝血作用。与抗凝药合用时,要注意减少抗凝药的用量。少数患者有胃肠道反应、皮肤发痒和荨麻疹,以及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增高和肾功能改变。现多用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如:非诺贝特(力平脂)100毫克,3次/日(微粒型制剂200毫克,1次/日);吉非贝齐600毫克,2次/日(缓释型900毫克,1次/日);苯扎贝特200毫克,2~3次/日(缓释型400毫克,1次/日);环丙贝特50~100毫克,1次/日。
3 烟酸类。烟酸日服3次,每次剂量由0.1克逐渐增加到最大1.0克。此类药物有降低血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以及扩张周围血管的作用。由于此类药物可引起皮肤潮红和发痒、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故不宜长期服用。长期应用还要注意检查肝功能。同类药物有阿西莫司,口服250毫克,1~3次/日。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可能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病情发展,用于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可选用:(1)阿司匹林0.05~0.3克,1次/日;(2)噻氯匹定250毫克,1~2次/日或氯吡格雷75毫克/日,主要拮抗血小板聚集,并抑制血小板之间纤维蛋白原桥的形成。噻氯匹定有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应注意随时检查。
溶血栓和抗凝药物对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用抗凝药。
中药辅助治疗并发症
阴寒血凝(初期)
表现为肢体怕冷,脚趾温低,触之发凉,遇冷疼痛,夜间痛重,皮肤苍白,行走沉重麻木,易疲劳。有间歇跛行,舌暗或有淤斑、苔白,脉沉紧。
方药:炮甲片、桂枝各15克,细辛、川草乌各6克,桃仁、红花、当归各10克,鸡血藤、赤芍、黄芪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温阳,通脉,活血。
阴虚化热(中期)
表现为患肢疼痛及跛行加重,趾端或足破溃,局部红肿,发热,久不愈合,脓稠浊,秽臭,心烦失眠,舌红暗苔黄,脉细数。
方药:甘草、牛膝、生熟地各10克,当归、夏枯草、益母草、元参各20克,金银花40克,龟板(先煎)、生薏米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滋阴,养血,清热。
温热蕴毒(中期)
表现为破溃不愈,患肢肿痛持续不解,局部红紫,有灼热感,脓黄稠腥臭,伴见恶寒发热,头痛乏力,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方药:牛膝、木通各10克,黄柏、苍白术、车前草各15克,野菊花、夏枯草各20克,地丁、天葵子各30克,金银花、蒲公英各4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正虚邪陷(后期)
表现为身体消瘦,精神疲惫,患肢肌肉萎缩或干枯状,皮肤干燥而带鳞屑,毛发及指甲生长差,溃烂深陷难愈,脓稀少,甚则骨外露,舌淡暗,脉沉细或弱。
方药:炮姜6克,白芥子、麦冬、川芎、炙附子、麻黄、肉桂、甘草各10克,鹿角胶(烊化)、熟地、党参、当归、赤白芍各15克,黄芪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温阳通脉,补益气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