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源远流长的中国药粥文化
作者:艺 恬
总之,对于药粥的服用,必须紧密配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来辨证用粥,除了掌握中医的脏象、经络、诊法以及药食的性味、归经及搭配原则外,还要熟谙中医学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特别是八纲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扶正祛邪,补虚泻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疗原则,以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具体治疗法则,才能全面掌握身体状况,再结合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季节的不同,地理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做出客观的,整体的分析,选择合适的药粥,达到强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药粥的制作方法
1、选米——粥通常以小米、大米、糯米、豆类等作为主要原料。因此米质的好坏,对粥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若用梗米煮粥,以香稻为上品,晚稻性软,亦可取。
2、辨水——医家认为水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粥的质量。古书中说用长流水(活水)煮粥远比池沼上水(死水)为香。若用雨水,则初春之雨水较梅雨季节之雨、夏秋季之露雨为好;雪水以腊月为佳,春雪则不堪用;井水则应于平旦(早晨3~5时左右)时汲取为佳。
3、用火——火候的掌握是烹饪技艺中的关键问题,做粥也不例外,清代曹庭栋在《粥谱》中的“火候”一节中说:“煮粥以成糜为度,火候未到,气味不足,火候太过,气味逐减,所以应先煮水,然后下米,并要煮不停沸。”也就是说煮粥的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中途不能间断,否则粥味不浓,所以煮粥最忌中途停火,或中途加水,煮药粥的方法一般在以下几种:
1、把中药直接与米谷同煮为粥。凡可供食用的中药,大部分均可采用这种煮制方法。如龙眼、桑椹、山药、薏苡仁、柏子仁、扁豆、百合、大枣、羊肉和鸡肉等,均可直接或切碎或捣成粗末与米一起煮粥。
2、先将中药研为细粉,再与米谷同煮。如菱粉粥、芡实粥、莲子粉粥、白茯苓粥、天花粉粥、贝母粉粥等。
3、以原汁同米煮粥,如牛乳粥、甜浆粥、鸭粥、鸡汁粥、猪蹄粥、安胎鲤鱼粥等。
4、先将中药制成药汁,待米粥煮成后,兑入煎服。如竹沥粥、蔗浆粥等。
5、把中药煎取浓汁后去渣,再与米谷同煮成粥。这种方法较为常用,如补虚正气粥、黄芪粥、参苓粥、麦门冬粥、酸枣仁粥、菟丝子粥等。
此外,煮粥时还要注意容器的选择,最好是用砂锅煮熬。因为砂锅煎熬中药可使砂锅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并可避免因用铁锅煎熬所引起的一些不良化学反应。如果没砂锅,可用搪瓷容器代替。
服用药粥的窍门
1、喝粥不宜太烫——经常喝太烫的粥,对食管有很大的刺激性,不仅会损伤食管粘膜,引起食道发炎,造成粘膜坏死。久而久之,还会诱发食管癌。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口腔、食管和胃的粘膜,耐热温度为50~60℃。长期受滚烫食物的刺激,可能触发癌变。据调查,在食管癌集中发作的地区,多数患者有吃滚烫食物的习惯。
2、胃肠功能不好者不宜常喝稀粥——有些胃肠功能不大健全者经常喝稀粥,以为稀粥容易消化,殊不知效果适得其反。这是因为稀粥中的水分太多,进入胃肠后,容易把消化液、唾液和胃液稀释,从而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同时,胃肠一下子容纳了这么多的稀粥,使人感到腹部有膨胀感而难受。因此,胃肠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常吃稀粥。
3、食药粥要因季节时令而异——我国从南到北,粥的品种丰富多采,风味独特,功效各异。这么多的粥品是由于地区和气候时令的不同而设的。如北方人春季常吃菜粥,夏季常吃绿豆粥,秋季常吃莲藕粥、菊粥,冬季常吃羊肉粥等。南方人吃粥同样也有冬夏之不同。
虽然药粥任何时间都可食用,但最佳时间是在早晨。在寒冽的冬晨,人们如能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芋头粥、糯米粥、南瓜粥、红枣粥、鸡肉粥、狗肉粥、牛肉粥或神仙粥,那么立刻会觉得精力充沛。
其次是晚上喝粥,在炎热的夏夜,如喝上一碗凉凉的绿豆粥、莲子粥、冬瓜粥、荸荠粥、鸭梨粥、山楂粥、藕粥,既能滋润咽喉,又调剂了胃口。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亲自体验过夜粥的乐趣,曾记下:“夜饥甚,予友吴子野劝食莲子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尤觉妙不可言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