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孙曜东谈海上食文化

作者:程乃珊




  
  孙曜东先生简介:1912年生于北京,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专业,现任徐汇区政协侨联高级顾问。
  
  (一)八大菜系是由盐商“吃”出来的
  
  中国八大名菜系,镇、扬、苏、杭、川、粤、鲁、豫,其地域分布决不是偶然的,这与全国几大产盐区的盐商、盐官大有关系。因为中国的几大名菜系可以讲首先是由盐商、盐官“吃”出来的。山东、扬州、四川都是著名的产盐区;河南、安徽历来是私盐猖獗的地方;扬州则是两淮商业的集散中心,所以财主特别多。这些盐商、盐官发了财,自然要享受。两淮盐商的聚集地扬州城历来就是一只销金窟,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但是正宗的淮扬菜还是排在扬州菜前。因为扬州菜是以点心作主打的菜肴。盐商由于生意上的需要,要跟同行竞争,还要找官方的靠山,当时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请客吃饭,如此这般,镇扬的餐桌文化,自然“修”到登峰造极的水准了。
  盐商们发了财,自然成了钱庄老板和银行家追逐的对象,千方百计要拉拢他们的存款和股份,拉拢的手法就是“饭局”。
  所以讲,中国几大菜系,就是他们吃出来的,而且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发明日子久了,就成特色,形成一个地域的饮食特色。
  一般讲,北方的盐商及银行家喜欢吃山东菜、河南菜,它们特点是口味重,色泽重。我们常说的京菜,其实就是山东菜和河南菜的混合;南方的自然欣赏镇扬帮,镇扬菜精致细巧,味鲜色淡,另外苏州菜也因其讲究酥、软、糯、甜而受食客欢迎;浙江食谱以海鲜腌制为特色,四川籍的食客,自然喜欢辣子,钱庄出身的食客吃得土一点,相对省俭点,讲究盆堆足,浓油赤酱好下饭(上海本帮菜就是典型的一例);留洋回来的就“海派”一些,手面也更阔气……
  
  (二)青楼菜和私房菜
  
  到了民国期间,银行业发展迅猛,竞争也日趋剧烈,银行家为争夺客户,豪宴越来越升级,所谓“食不厌精”。当时一般有身份的银行家,总是以私房菜来招呼客人。所谓私房菜就是在家里宴请,家宴气氛比餐厅的亲切,且也更有私密性。因为如此,一般银行家家里总有个好厨子。而这位厨子一定有几手绝艺,是外面品尝不到的。
  如上海有位淮安籍大户人家沈京似,是李鸿章家的曾孙女婿,他本人虽然不是银行家,但与镇扬籍的银行家个个相熟,家里常是银行家聚会的场所。他对厨子要求非常高,经常会亲自下厨督阵,还会和厨师一起分析研究烹饪之道;他家的厨子人称胖子小李。堪称上海滩淮扬菜一把好手。
  沈京似与这个胖子小李主仆二人真可讲是天生一对,相得益彰,有商有量。比如吕宋皇(上等鱼翅)要发到什么程度较好,炒虾仁是用活剥虾仁好还是用刚死的虾出壳……两人都仔细切磋过,小李也聪明好学,他的蜜汁火方,熏鱼,火腿干丝,炒鳝丝可以讲无人能比,尤其是炒鳝丝,又软又嫩,咸甜适中,香气袭人,堪称天下第一。还有他的腰丁腐皮,腰丁就是猪肾,小李将猪肾血水清洗干净再放入冰箱冻一冻,如是一点臊味都不会有,再包上豆腐皮,就成了腰丁腐皮。后来又在这基础上改良有虾仁腐皮,鸡丁腐皮,都属成本低味道好的。一个名厨的真本事在,可以利用最便宜的的原料,做出最可口的佳肴。
  比如鸡爪、鸭掌、猪舌,还有鸡鸭血,这些向来被视为下脚料,但名厨就可将其烹成名菜。小李的烩鸭血,做得比豆腐还嫩,属他一绝。所以真正的名厨卖的是手艺。上海滩出名的“莫有财”餐厅的莫家菜,其实就是沈京似家的私房菜,因为莫家第一代厨师莫有庚,就是胖子小李的学生,当时不过做小李的下手而已。沈京似虽然好吃,长得却精悍有神,一点多余的脂肪都没有,这主要是他好吃却不滥吃,吃得讲究。他一生似没正经做过什么事,就是精于淮扬美食,可谓是个职业美食家,还有满肚子的美食学问。
  比如扬州狮子头就大有讲究,一般大路的狮子头,就是用猪肉的边角下脚乱刀剁成肉糜,草草做成。讲究的,就不是剁肉而是斩肉:用上好的猪腿肉配少许肥肉,要先放入冰箱冻一下,然后把精肉、肥肉分别切成米粒大小的肉丁,这就很考刀功。选料要紧,刀功也十分关键。如果乱剁一气,烧出来的狮子头就木呼呼如死肉,没有了弹性。斩肉拌成的狮子头香软可口,入味而有弹性。
  再比如有道菜叫松子肉,是把五花肉切成一个大方块,把肉和皮分开,把肉切碎,用葱、姜等调味品拌好,仍堆成一个方块,再把皮肉按原样贴在斩碎的肉酱上,先下油锅汆一下,再将肉皮朝天放上笼清蒸,直到酥软为止。这盘端上来,软而不塌,肥而不腻,真是好吃。
  他一生似没正经做过什么事,就是精于淮扬美食,可谓是个职业美食家。解放后,因为他精通美食,陈毅做上海市长时,请他到当时市政府餐厅当中餐部主任,让他把沈家的淮扬菜手艺传授下来,同时,他和我的堂兄孙锡三(中孚银行总经理),都成上海商业二局的美食顾问,每逢厨师考级总请他们去当评委。传说只要沈京似一出场,来考的人就会出冷汗,因为行业无人不晓他嘴巴的厉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资本家和高级知识分子凭着政府的高定息和高工资,仍可过着快乐舒适的生活。解放后舞厅会乐里取消了。“食”成为当时惟一的消遣,沈京似这个美食家无疑成为当时上海上层中一个明星人物。他人又长又瘦,冬天一件水獭皮领的直拖脚跟的大衣,脸无四两肉,一对小眼睛,当时上海各大饭店从国际锦江到绿杨村梅陇镇每逢推出新菜,总归要请他去试过才算过了关。上层人士吃饭宴客,若能请得到他,那肯定这桌菜的厨艺是一流,厨师们一点都不敢马虎。有人送了两句顺口溜给他:人生得又干又瘦,嘴巴却又肥又滑。
  所谓青楼菜,就是从前青楼女子为留住客人,除有几招弹唱之外,会煮得一手好菜,也属一招。比如四马路的会乐里,确有几只好菜,以至有些人去会乐里,就是奔着菜去,不一定是奔着人去。
  比如当时两位名妓静姝老六和惠然老九,长相普通,但她们那里的娘姨煮得一手好菜,客人就是冲着美食去,如是,她俩名气大旺。是镇扬帮银行高层最愿去打牌消遣光顾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为着吃她们的菜。所以一般讲去吃青楼菜的都是中老年银行高层为多,因为是冲着菜去的。当年金城银行的吴蕴斋、殷季长,大陆银行的叶扶霄、谈公远,中南银行的王孟钟等都是静姝老六和惠然老九的常客。然而毕竟是烟花之地,所以那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样的大银行高层,为顾及个人形象多少对这些地方有点忌讳的,是不敢去的。
  一般下午二时去先打麻将,四点上点心,八点晚饭。说起菜,晚饭八菜一汤,无非是油爆虾、自制熏鱼、白切鸡、红烧肉焐冬笋丁、河鲫鱼塞肉、皮蛋等家常菜,其美味可口,就是外面吃不到。比如塘鲤鱼,一般是不上酒席的。严格讲,黄鱼、带鱼、塘鲤鱼,都是不上酒席的粗菜,从前上午九点半后,鱼贩都会把这些鱼推到居民弄堂里减半价叫卖,像塘鲤鱼只卖到二角钱一斤。其实不少青楼菜也只是娘姨烧的,其特点就是精,用心机烹饪。比如塘鲤鱼就只将鱼背上两条肉出骨剥出来清炒,不加任何调料以保原汁原味;黄鱼也是如此,黄鱼蒸到六成熟,如此不会碎,剥皮去骨只取背上两块肉清炒……
  青楼菜中一只一品锅,真是一品一流,十个人也吃不完。所谓一品锅是一只全鸡,一块火方(上腰方),再加冬笋等,真是如上海话所讲的鲜得眉毛都落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