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英国小酒店的故事

作者:颜坤琰

和食品销量大增。当时一些事业家看到戏剧艺术在小酒店舞台上的兴旺,观众也日益增多,便买下一些小酒店、客栈,改为永久性的演剧场所,于是舞台便成了一种固定建筑。起初,露天剧场的结构,始终保留了小酒店庭院的原貌,而出售麦酒等饮食则成了一宗依附于戏剧艺术的赚钱买卖。1576年,詹姆斯·伯比奇创办了英国第一家不失英国小酒店建筑遗风的商业性剧院——“唯一剧院”(The Theatre),当时,莎士比亚供职的“政务大臣剧团”,曾长期在该剧院演出。1597年4月13日,因土地租约期满,剧院土地所有人艾伦不愿续约,原剧院负责人詹姆斯·伯比奇已死,其子卡贝特·伯比奇迫不得已,乃求助莎士比亚及其他演员认购股份,以便拆迁重建。新建的剧院名为“环球剧院”,按莎士比亚的设计,在剧院入口处悬一巨人赫刺克勒斯的画像,巨人肩负地球,昂然挺立,像侧刻有拉丁文:“Totusmundus,agit histrionem",意即“大千世界之舞台”。环球剧院在莎士比亚的全盛时期,成了伦敦戏剧界的骄子,莎翁名剧《哈姆雷特》、《奥赛罗0、《麦克白》等均在此首演。1613年6月29日,环球剧院在上演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一剧时,被一枚作为舞台效果的炮弹将剧院草木结构的顶棚引燃,使名噪一时的环球剧院化为灰烬。当时一位观众的裤子着了火,幸亏身旁有麦酒出售,他急中生智,用一瓶麦酒将火扑灭了,否则他就羞于见人了。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1993年,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环球剧院的遗址上,一座“一如莎士比亚时代的那种格局”的环球剧院重新矗立,并首演了莎翁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新建成的环球剧院,依然为观众留出了“站席”,还允许小贩在演出过程中兜售零食和罐装啤酒。
  英国的小酒店都有自己的招牌,灌木枝是小酒店最古老的招牌之一,据说这一传统起源于罗马人。有的小酒店还喜欢在店门口挂上一些葡萄藤,以此来宣传自己的美酒佳酿。早期的啤酒店在屋外高悬一把长把细枝的扫帚,它可以使人们联想起姑娘在搅拌发酵液体时的情景。每当酿制新酒,需要官方人员来检验时,酒家便挂起一个绿色的花环。
  每个小酒店的招牌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些招牌还描绘了某个历史事件。例如“国王的橡树”招牌使人想起查理二世,他在逃往法国的途中,爬上了森林中的一棵橡树,以躲避士兵的追捕。公元1010年,有个为自己装上一对翅膀的圣徒从教堂的塔楼上飞身而下,他滑翔了200米左右,落地时双腿均被摔断了。艺术家们根据他的英雄壮举,为马尔姆斯布里的“飞圣徒”小酒店画了招牌。
  今天的小酒店招牌大都是用亮漆在铝片表面绘制而成。由于英国拥有数以万计的小酒店,所以,每个小酒店为避免重复,其招牌必须每十年重画一次。
  小酒店开门的时间是由法律规定的,也可遵照当地政府的规定。通常的营业时间是从上午11点半到下午3点,然后从下午5点半到晚上10点半或11点。酒店里是禁止赌博的,小孩也不允许进入,法律禁止孩童进入小酒店被英国人认为是明智的。
  英语中“酒吧”一词的产生就源于小酒店。英语“bar”,原是“棒”或“条”的意思。从前,英国的小酒店里,在座位前面横有一根很长的棒,即“bar”。这个“bar”多半是一根铜条,饮酒者可以把脚搁在上面,一边喝酒一边和老板轻松愉快地聊天。如今这一情景,在英国一些偏远地方的小酒店还能见到。后来,人们干脆就把酒店称为“bar”,即我们叫的“酒吧”。而现代酒吧的吧凳下部,有一根用来踏脚的铜条圈圈,便是由古代英国小酒店座位前那根长铜条演变而来的。这或许可以说,现代酒吧仍有英国小酒店的遗韵。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