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黄太太烹饪沙龙和现代DIY
作者:程乃珊
就这样,黄太太靠一手烹饪术养大自己一对儿女,而且双双送他们去留洋。
后来黄太太自己也去了美国,去年听说她还健在,算算年纪九十好几了。据说她50年代去美国还在开MD.Wang誷 Cooking Salon,现在这沙龙还在经营,只不过她已不再任教师而由她的学生们接班了。
西餐中化、中餐西化是黄太太成功的秘诀,这对我们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寓意深远。
我的婆婆,黄太太的优才生
据说我婆婆在学校学业平平,但对烹饪情有独钟,中西餐都十分出色,所以连带我的嘴巴也吃刁了。我们家的保姆经我婆婆手把手调教,也都煮得一手好菜,可惜我只喜吃不喜下厨房,现今小保姆也无心思学,白白糟蹋了我婆婆这样一位烹饪老法师。不过近年她身体也不行了(她今年87岁),已有几年不能亲自为我们下厨了,但至少在那无聊单调又资源贫乏的日子,我回忆中仍过得津津有味。想来是因为,那段日子是用油盐糖酱炒出来的。
这里可向读者介绍下我婆婆的几个DIY名菜。
烘山芋是上海冬日街头最常见的。拣几只烘得皮焦黏手的,对半划几刀,塞进几片白脱油,厚薄由各人喜好而定,再放入烤箱中高火2分钟左右,这时内里的白脱油如淌黄的蛋黄,拿出来后就连皮带肉用勺子将其与白脱油压成泥状,连皮热灼火烫地吃,很有营养,真是满口焦香之味,特别山芋香掺着白脱香,诱人口涎。
据说,这土渣渣的烘山芋点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Red Sweet Heart(红甜心),原是美国南部黑人的粗食,但易发胖,不能多吃。
面包布丁也是很容易做的。取白面包一只(不能有甜味的)削去皮只取其面包心,撕成一丝丝,用牛奶(不能用水)及打好的鸡蛋将其拌成糊状,在菜碗底抹上厚厚一层白脱,将用牛奶鸡蛋拌和的面包糊倒入像蒸八宝饭般蒸,然后将其覆在盆子上,就成一只很好看的外国八宝饭模样。另外用一只牛奶锅将牛奶与少量喱粉(当时买不到喱粉就用生粉代替)与一只鸡蛋打糊勾成芡状,西餐叫淇淋,如果放点可可粉再溶几块巧克力,就成了巧克力冰淇淋,往上面一浇,有心思的话再开一听水果罐头放几瓢糖水桔子在上面,那卖相就更好了。在80年代初,上海咖啡馆一份鲜奶西点三角三分,来四五个客人二元多也就可以搞定了,但做这样一只DIY布丁加白脱鸡蛋牛奶还要费时费力,是十分不合算的,成本也不止这点。但因为是DIY,所以就特别稀罕了。朋友会觉得是外面吃不到所以特别印象深刻。
还有奶油花菜。用整棵花菜放在水里煮至六分熟,再浸在清鸡汤里慢慢用文火煨,同时不断要用勺子将汤水往花菜顶部浇,让鸡汤充分被花菜所吸收,再放入烤箱烙,上面要铺一层芝士,再另外用鲜汤汁加少许牛奶拌一点点生粉做成淇淋状,里面再拌上切成细末的蘑菇,往成棵花菜上一浇,再洒上切成细末的火腿丁,白里红顶,十分好看。这个菜难在整棵花菜不能散架却又要酥烂到可以用勺子舀来吃,是十分考火功的,这是黄太太教的难度最高的一个菜。我婆婆都可以应付过来。这其实已是中餐西做了。
一度,我婆婆与几个黄太太烹饪沙龙的同学,曾想将今南京西路原珠江粤菜店前身的飞达西餐社盘下来的。那是在1948年前后,飞达的外国老板想套现走人了,有意将飞达盘出。几位太太蠢蠢欲动很想盘下来,她们的先生们却向她们泼冷水:你们有黄太太的管理能力和定力吗?不要弄到后来还得由先生们为她们收拾残局。她们便知难而退。
婆婆没开成餐馆,就在家里大显身手,我们有看呒看的,居然也知晓一点皮毛。
在70年代中期,市场供应开始好转,再加上我们有侨汇券,购买副食品不成问题,最要紧的是我们都闲得发慌,竟也向婆婆学得一点烧菜皮毛。比如我丈夫做的色拉是严记品牌,有口皆碑,其特点是不用洋山芋,以白煮蛋切成块状代替洋山芋,这样吃口好,味鲜。另外一定要放点洋葱,以增加色拉的洋味。还有虾仁杯、芝士鸡腿,都是我家DIY品牌。
我们甚至学会做胡桃芝士蛋糕。初时婆婆嫌没有烤箱,没有蛋糕模子,没有打拌器,不肯教我们,端起一副角儿的架子。我们马上请校办工厂一位老师傅为我们用洋铁皮敲了一只土烤箱,只要将其扣在煤气灶上一样管用。蛋糕模子也是买来紫铜皮画好图样请老师傅敲的,底部还要活络可以开脱的。难怪老师傅对着图纸琢磨半天也想不出这东西是派啥用场的。打拌器没有更不要紧,找一把毛竹筷就可以了,就是拌起来吃力点。
最吃力的是剥胡桃肉,但大家围桌一边剥一边聊天,现在想想也真温馨。胡桃蛋糕是不用面粉的,100%的桃肉,要将其碾得很碎。我们用只啤酒瓶碾的。当桃肉末与鸡蛋、牛奶、白砂糖拌在一起时,越拌越稠,像拌水泥一样吃力,理应用电动搅拌器,我们都是用毛竹筷,倒是完全的手工操作呢。要搅拌到筷子插上去立得起不倒下来才算可以了,如果搅拌偷点懒,做出的蛋糕就不松了。
蛋糕烘好后,要在两个半只蛋糕间嵌奶油。此时淮海路的牛奶棚已有供应掼奶油,但不合算,我们就买未打好的鲜奶油,自己用毛竹筷打,可以省一点钞票。
一时,我家的胡桃蛋糕在友人中出了名,他们纷纷来向我们学做蛋糕。一时间,我们家倒也有点像黄太太的烹饪沙龙了。只是当时没有市场意识,没想到收学费呢。
至今,友人们仍记得我们的DIY胡桃蛋糕。想当年,一把毛竹筷代替搅拌器,用一张干净的硬纸板卷成筒再在尖端剪一刀,注入掼奶油做裱花器,做出的蛋糕外观样子不及店中的挺括,味道绝对是正宗的不掺假的正牌蛋糕,沪上仅此一家呢。
后来,什么电动搅拌器、裱花器、烤箱、蛋糕模子都配齐了,反而有十多年未DIY做蛋糕和曲奇饼干了。色拉仍时常做,但连色拉酱都懒得调,买现成的卡夫或千岛沙拉酱,自然味道也差一大截!
现今想吃蛋糕,通街从Bread Talk 到香特莉,让你挑花眼,但是我仍十分怀念当时全家动员做蛋糕那种“悲壮”的场面!
我们的厨房设施越来越先进,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但我们的DIY能力却越来越退化了。因为太忙,因为人越来越懒,也因为肚皮成天饱饱的,当年的吃劲都没有了!
女儿在旧金山定居,告诉我她也常DIY做蛋糕曲奇饼干,我不禁大大夸奖她一番,终于继承祖母的 DIY手艺,严格讲,也继承了黄太太的神韵。她却漫不经心地回答:“这在美国不稀奇,因为它的成分都帮你搭配好,只要拌拌好放进烤炉就行了!否则,谁还有工夫去配成分、配材料……”
不知黄太太在美国那个烹饪沙龙,现在是如何教烹饪DIY的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