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情迷巧克力
作者:程乃珊
(一)
小时候的光明牌大冰砖有三色:粉红(草莓口味)、白色(香草口味)和浅褐色(巧克力口味),我总是挑那浅咖啡的巧克力口味。我的朋友们都谙知,不论是冰淇淋圣代还是奶油蛋糕,我必挑选咖啡色——巧克力。尽管深明现今人到中年,不能再如此热恋巧克力,但仍难抵挡巧克力的魅力。
我之所以喜欢巧克力,除了因为它浓郁香滑细糯的口感,还因为巧克力文化的豪华绚丽。
传说可可产于非洲,从非洲千里迢迢至巧克力的故乡欧洲,自然成本昂贵,这决定了巧克力的贵族身份是先天而成。如此矜贵的糖果自然要华丽讲究的包装,故而巧克力有如雪茄烟,都属食品中的贵族,包装自然分外华丽。
我有只保存至今的松木八音盒,是欧洲乡村小农舍造型,掀开屋顶,里面是存放巧克力的。这是比利时Neuhaus巧克力,还是1946年我外祖父去欧洲出差时带回上海的,那时我还没长牙齿,自然也吃不了巧克力,但这只糖盒子却保存下来了。Neuhaus是比利时百年名店,一度贵为皇室御用品牌。
其实,所有的巧克力都分礼盒装与散装两大类。一度,巧克力与洋酒一样,都属舶来品,一般上海百姓问津不起,因此大多作为送礼之用,故而包装特别漂亮。我们小时候最企盼的礼物,就是一盒巧克力。巧克力吃完了,那只漂亮的盒子,往往用来放发带、胸针等女孩子心爱的小饰物。此外,为防香味溢散,巧克力往往用锡纸包装,黄澄澄或银闪闪,再配以孔雀蓝、大红或翠绿色的图案,不用剥开入口,光望一眼,就令人心生愉快欢悦之感。故而从前过年装糖果盘子,妈妈总会在一般的什锦糖中夹几粒锡纸包的巧克力,糖果盘立时显得生动可爱,很有点过节喜洋洋的气氛。
正如《阿甘正传》中所说,人生如一盒巧克力,你不知一口咬下去里面是什么夹心。
小时候我很喜欢吃夹心巧克力,因其包装的锡纸十分好看。我往往挑最漂亮的包装糖纸。糖反正都是香甜的,要紧的是那张锡纸糖纸,先用软纸将其轻轻抹平,然后夹在爸爸厚厚的洋文书里,因洋书的纸张厚、滑,可以将糖纸压得十分平整;绿的红的橙色的,亮闪闪夹得满满的,煞是好看。现在想想十分为爸爸悲哀,那些原版洋文专业书,到头只落得个压糖纸的用场!
夹心巧克力中,我最喜欢吃榛子的,但长大一点后,我吃巧克力已吃得很“老枪”了,再也不喜欢吃夹心,而要吃纯巧克力的。
我家附近的“凯司令”有售小猪、洋娃娃、复活蛋等各种卡通造型的巧克力。每当我考试考得好,妈妈总会买一只给我。它们被玻璃纸包好,扎着各色缎带,有巧克力、白巧克力和杏仁巧克力(粉红色)三种颜色。我很快就对这些卡通造型的巧克力失去兴趣,因为太甜了,巧克力味反而不够。
那时在现今中信泰富广场门口,即现在的南京西路陕西北路口转角处,有家大型食品公司——“泰昌”,大约属静安区最大规模的一家专售高档糖果饼干的食品店。那里专售一种没有包装的形状不规则的散装巧克力,上海话叫“赤膊巧克力”。因为没有任何包装,所以价钱相对较便宜,6元一斤。这在上世纪50年代仍属十分昂贵,但相对五六角一方、包装考究的巧克力排,还算合算。最要紧的是,那种散装巧克力因是粗加工,反而原味感特别浓,味道反而正宗。只是爸妈嫌没有包装不卫生,但我就是喜欢吃。直到80年代初,这种散装巧克力还是只卖6元一斤。我常常一斤一买,堆在文稿纸边上,边写稿子边吃,就像别人边抽烟边写稿一样,常常一口气可以吃掉一斤半斤——因散装巧克力块头较大,巧克力本身分量又重,一下子吃掉一斤半斤,一点都不觉得。倒也没吃出糖尿病,可能那时年轻,新陈代谢较快,不及成糖尿已经分解掉了,或者天生我是能吃甜的。现在巧克力品种多样,不是过度加工就是偷工减料,反正再也吃不到那种赤膊巧克力的原味了。
酒心巧克力也是我喜欢的,只是国产的酒心巧克力糖味太重,酒味太淡,不够“煞渴”(沪语,意为得到极度的满足)。
巧克力其实如雪茄红酒一样,属十分“资产阶级”的奢侈品,但可能当时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友好,同志加兄弟,所以在上海,即使在文革期间,咖啡和巧克力,总是敞开供应。也算我有吃福,巧克力总是陪伴着我。
(二)
去香港住了一段时间,才觉得自己白白担了个“情迷巧克力”的虚名,还是在香港,我才首识黑巧克力。
我嗜之如命的黑巧克力,其中还挺有学问呢。可可含量70%,可称为黑巧克力。一般国际上黑巧克力可可含量为70%、71%、73%和75%,但有次我试过一种可可成分为71%的味最苦,原来该可可粉的原产地是委内瑞拉。这才明白,挑选黑巧克力,有时不但要看成分,其可可粉的原产地也需考虑。我吃巧克力是越黑越苦越过瘾。
英国的糖果和饼干驰名全球,这可能与英国是下午茶的原产地有关。在香港,我常去英资百货连锁店“马莎”买黑巧克力,认为那里的巧克力是最好的。一次偶然在铜锣湾的时代广场发现比利时的百年老字号Neuhaus专卖店,想起我珍藏至今的那只八音盒巧克力糖盒子,信步进去一看,才发现巧克力的百科全书,我连边都没有摸到。
整个Neuhaus店呈窄长形,主色为拿破仑最喜欢的绿色,再用米黄点缀——传说拿破仑最喜欢吃巧克力,那时的巧克力,只有王室贵族才消费得起。
全店共有50款巧克力,全部由比利时进口,分倒模、半人工及全人工三种。所谓半人工,即在完成倒模后再用人工加上装饰,自然很贵。
吃巧克力犹如品茶,大有讲究。我吃巧克力喜欢整颗放入口中,好享受那充实口感,有的人则喜欢一小口一小口细品味。不同巧克力的最佳品尝期限不同,一般讲,纯巧克力的最佳品尝期较短,而果仁巧克力的最佳品尝期则相对长一点。再则,黑巧克力甘甜浓香,但并非越苦味道越佳,可可成分大于75%,巧克力就会变得一味的苦,从而掩盖了本身的甘甜,同时也因苦味过浓,搭配不了其他味道的夹心馅料,所以,75%大约是黑巧克力中可可成分的极限。
其实,巧克力口味是否上佳,不在可可成分的高低,而在可可豆本身原料的优劣,还有其苦、甜及酸的平衡,这就要考验工艺师的技巧了。回想国产巧克力味道总是不及欧洲产地,想来就是原料及工艺问题。
世界巧克力协会有规定,夹心巧克力其外层的巧克力厚度应以2~3毫米为最标准,太薄的话口感欠佳,太厚又会觉得咬口太过实。
(三)
讲起巧克力,我们向来只知法国、比利时、英国和瑞士的巧克力最有名,到了香港后又有新发现,原来世界上最名贵的明星级品牌的巧克力,是出自中东的Patchi。Patchi的产地来自黎巴嫩,在全球28个国家设有108家专卖店,香港尖沙咀海港城就有专卖店,还未进驻上海。沙特阿拉伯的国王及文莱的苏丹都是这个品牌的捧场客。
不过你若无思想准备,推门进去一定想不到这是一家巧克力店,除了因为其店面装潢极其富丽堂皇,还因为里面摆满水晶。原来,Patchi除了生产巧克力,也代理各名牌水晶摆件。水晶与巧克力,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放在一起?原来,这里的巧克力都是作为礼品,所以特别讲究包装。像Patchi这样的名牌巧克力,用水晶盛器包装,相映相辉。在黎巴嫩Patchi五层高的总店,就有一层全部是卖水晶盛器,专门让客人来包装巧克力。当然,水晶盛器有贵也有相对便宜的,但看来看去,都觉得贵,但比国内的豪华包装实惠,因为糖吃完了,那只精致的盛器还在。
Patchi走的是奢华路线,盛器不仅有水晶,还有银器及礼盒供选择,都极富中东风情,着重手工制造。一颗巧克力也可独立包装,五颜六色的迷你盒子上钉满珠子串成的小花,精致得令人爱不释手,十分适合情人节送给女朋友。而且礼盒的款式,还会随季节流行色转变而变换,就像时装一样:冬季以毛茸茸的为主题,夏天用明朗鲜艳的水果色及草编,跟巧克力一样,全部由黎巴嫩的工人手工制造,不假手机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