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6期

转基因食物

作者:董祺杰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转基因科学的发展也相应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于是,有不少预言相应而生:我们可以使家蚕吐出蜘蛛丝,用来代替现在最坚韧的碳纤维;我们可以在猪身上培养出人体的器官,以代替目前稀缺的人体活体器官移植;甚至我们能培育出像橡胶树那样的“产油”植物作物,用来生产日渐减少的石油资源;美妙的梦想比比皆是……而在现阶段,转基因技术运用较成功的领域主要体现在农业,尤其是转基因农作物的研发和生产较成熟,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于是,大量的赞美声不断涌入耳中:转基因作物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以解决日益严峻的粮食危机;转基因作物能自身产生“生物农药”来杀死病虫害,以避免高毒农药的使用,且低残留;转基因作物还能改良传统农作物的营养结构,使其更均衡,更利于人体吸收……
  当我们醉心于转基因作物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无限光明前景时,是否也该留心一下转基因作物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未知危害呢?既然我们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来生产有利于我们的转基因作物,那么也一定有可能会产生有害于我们的不良后果。毕竟,在探索一全新的未知领域时,难免我们会遇上预想不到的危险。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又是什么?
  
  “转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改变生物的基因片断,或将一种生物的基因片断植入另一种生物,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简称GMO)。
  农业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转基因作物的表现形式。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1.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2.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3.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4.含有转基因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份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改良食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微生物、动物或植物的基因植入另一种微生物、动物或植物中,从而使接受的一方获得它所不能自然拥有的品质。
  
  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历史
  
  美国是转基因食品的发源地,转基因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也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泛的国家。1983年,美国成功培植了世界上第一例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1993年,第一种市场化的转基因食物——保鲜延熟型西红柿在美国上市,高科技产物转基因食品从此就与普通市民的消费联系在了一起。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全力进行转基因技术开发并促其商品化,转基因食品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扩散。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商品化转基因食品有大豆、棉花、玉米等,此外还有不少正在研发或等待商业许可的转基因作物,如大米、马铃薯、小麦等。一批以孟山都公司为代表的,从事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公司也应时而起、蓬勃发展,不断开发出新的转基因品种。
  另一方面,不仅是转基因作物的品种多样性在丰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扩展。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和西班牙最大银行Ibercaja银行的资助下,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刚刚完成了题为《2006年商业化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的全球态势》的年度报告。ISAAA董事会主席克里夫·詹姆斯在北京透露,200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13%的速度迅猛增长,首次突破了1亿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户数量也迅猛增加,首次超过1000万户。
  然而,凡事有利也有弊。当转基因技术俨然被描绘成无所不能时,对其质疑的声音也与日俱增。1998年8月,英国的Pusztai用转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的马铃薯饲养大鼠时,发现大鼠出现了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等症状,免疫系统也遭到破坏。对于人类而言,类似结果可能会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上升,这一实验结果引起世界范围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1999年,美国康乃尔大学Losey等报道,用拌有转Bt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草喂养大斑蝶幼虫,以喂正常花粉或不加花粉的作为对照组,4天后喂Bt花粉的幼虫死亡率达44%,从而引发了“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是否安全”的争议。2000年,美国Aventiscropscience公司生产的“星联”转基因玉米因可能导致部分人皮疹、腹泻或呼吸系统的过敏反应,只准予作动物饲料,但检测发现该转基因玉米被混入加工食品中,从而引起全球300多种含玉米产品的回收潮。2005年5月英国《独立报》报道,孟山都公司的研究表明食用了转基因玉米的老鼠肾脏变小,血液的构成发生变化。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已被引燃,且愈演愈烈,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虽然,之后英国皇家学会组织了针对Pusztai博士结论的评审,于1999年做出其实验存在6条缺陷的结论,至于斑蝶事件也有科学的结论推翻了原来的报道;但是受这些事件的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接受程度也发生了变化,要求对转基因食品具有知情选择权。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杂交技术的区别
  
  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转基因技术本质上也是对生物品种的改良,可人类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对农作物的改良(如古人驯化野稻成家稻),奈何唯独转基因技术会引起如此广泛和深刻的质疑呢?例如,由袁隆平博士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也是一种物种改良,为何这就比转基因水稻安全(如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的Liberty Link品种及其相关制品已被欧盟明令禁止)?
  近百年来,传统杂交技术是人类生产高产优质粮食、蔬菜、水果的主要方法。杂交也是一种简单的基因置换,但它们仅限于在近亲物种间进行。与传统杂交不同,转基因技术从分子水平上进行基因操作(即通过重组DNA技术做基因的修饰和转移),用来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可以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种。例如,科学家认为北极熊体内某个基因有防冻作用,于是将它抽出,再植入番茄之内,制造新品种的耐寒番茄。而这也正是风险所在。因为传统的近亲种之间的杂交改良虽然缓慢且有限,但不会产生明显的质变:既不会一下产生前所未有的优势,也不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灾害。即使有远亲种的杂交成功,也基本上是不可遗传的——驴和马杂交生产的骡是不能生育的——所以如果有不良后果也不会扩散污染。
  而转基因技术则不同,当我们将某一基因植入某一物种后,产生新的物种,那么该基因也会随着新物种而代代相传。如果这一植入基因被证实为有害的,那么这一危害就会被代代遗传;甚至有可能因为和天然的亲近物种相杂交,而将危害带给亲近种。曾经北美一实验室在进行鲑鱼转基因研究时,不小心溜了几条转基因鲑鱼。结果科学家仅在两年内就从野生鲑鱼中找到了转基因成分,这些鲑鱼表现出的性状是:发育早,个头小,抗天敌和自然灾害能力差。更令人不安的是,从连续多年的调查来看,转基因的污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或许有人会说:“鲑鱼只是个案,大多数的转基因产品是无害的。我们何必因噎废食,杞人忧天呢?”事实真那么简单吗?由于生物实验的实验对象有周期长、不确定度高的特点,因此必须慎重对待每一个科技创新,尤其是其作用对象多数与我们人类直接相关。此外,转基因作物不仅对人体健康有风险,还能对野生物种产生不可估量的遗传污染,甚至危及野生种群的存亡。为了避免该类悲剧的重演,我们有必要采取更严格的安全标准,否则到时候就悔之晚矣。那么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主要在哪几个方面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