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2期

人生百味梅龙镇

作者:程乃珊




  奚老板当即收下这个学徒,当时学徒没工资,只有年底发12元鞋袜剃头洗澡费。经冷眼观察,奚老板觉得他做事勤快,聪明灵活,决定加以重用,每年加他40元,让他跟大家去做“跑街”(上海人旧称跑街先生,即今天的业务员和做市场调查人员),从中累积了大量经验。一次他见到一批外壳生锈的颜料箱正在低价抛售,便细心地观察了下,发现铁箱是在海运途中溅上海水因盐分腐蚀而生锈,内里质量并无影响,向老板汇报后全部低价吃进,这下他真成了财神爷,为“瑞康”招来大财。
  虞冶卿在“瑞康”一做就是12年,为奚老板尽心尽力,使生意蒸蒸日上。老板为拉拢他,送他股份让他做股东,虞冶卿自己再出资二百两银子做了瑞康洋行大股东。
  
  四、小学徒名命名大马路
  ——虞冶卿路
  
  “跑街”做久了,深明上海十里洋场,不懂外语如同商场上哑巴,虞冶卿就去八仙桥青年会学英文,并在青年会又结交了许多外国朋友。不久他非但讲得一口流利的伦敦英语,还能讲德、俄、法语,真是语言奇才。
  学外语的同时他也接受了西方文化和经营管理模式,1895年他毅然跳槽入德商鲁麟洋行做“跑楼”,比“跑街”高几个层次,即现在称的副买办。9年买办生涯令他聚集了大笔财富,同时开始投资房地产,在上海滩声名大振。
  1905年荷兰银行急需聘用熟悉中国社会的买办,虞冶卿自然是上好人选,他在荷兰银行一做就做了22年,从此涉足金融界。
  1906年慈禧太后组团去日本考察,虞冶卿被钦点随团出访。回来后上疏慈禧太后,建议必须创立中国人自己的银行。1908年中国首家私人银行“四明银行”成立,虞冶卿被推为理事。
  1913年虞冶卿又独资办三北轮船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支持辛亥革命,资助当时为北伐总司令的蒋介石……
  1936年虞冶卿70周岁,为表彰他对上海社会作出的杰出贡献,当时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机构——上海市工部局决定将横贯市中心的长1391米的南北通衢大道、宁波同乡会会址所在的今西藏中路,命名为虞冶卿路。在外国人统治的租界内用中国人名字命名路名,不失为历史罕事!
  上海租界内,以中国人姓名命名的,虞冶卿路是第一条。虽然在1922年已有一条朱葆三路(今溪口路),但此为不起眼的小马路,全长仅138米。
  虞冶卿路至1943年被日伪取消。
  虞冶卿本人在日伪时断然拒绝日伪伪职,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秘密离沪去大后方重庆,为抗战捐助300辆道奇卡车,从缅甸、仰光等运送机器供抗日军需民用……
  
  五、小学徒买下奚老板住宅
  
  中国有句古话:“好不过三代。”虞冶卿离开“瑞康”后,奚老板失却有力臂膀就此业务低落,再讲奚老板子女从小过惯锦衣玉食生活,豪门内又多恩怨,因而至30年代初就闹着要卖老宅分家。虞冶卿就将这幢英式豪宅买下,一来是帮恩师一个忙,二来也是看准这幢公馆豪宅潜在价值。虞冶卿不愧为闻名的实业家,他的眼光真的十分准确锐利,这幢英式豪宅今天堪称洋房古董,价值不知要翻几百倍呢!
  购入此宅虞冶卿并不入住,他另在皋兰路18号有公馆。他购下这里供作会所性质,招待四方朋友,不久,在此筹建了弘毅中学,他自任校董。不久珍珠港战争爆发,因员工撤离,虞冶卿自己也去了大后方,此学堂也就关闭了。解放后至90年代,这里的底层向南部分及楼上二楼,仍恢复作学校,即原南京西路第二小学。
  
  六、地皮暴涨花园内造起“重华新”
  
  虞冶卿富有商业头脑,眼看地处钻石地段公共租界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高尚住宅公寓先后建起已地价攀升,遂将豪宅周边的花园大部分都卖给地产商,营造了几十幢俗称新式弄堂房子,即那种钢窗蜡地,有煤气和卫生间设备的双开间三层楼独立连体住宅(在三四十年代上海一家能在这样地段独住一幢住宅,还真得有点财力呢),并取名“重华新”,即现今南京西路1081弄,住户多为非富即贵之辈。沿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沿街街面)则造了三层公寓,楼下是专售高档商品的专卖店,当年张爱玲与姑姑搬出常德路爱丁堡公寓后,便住在这重华新公寓楼9B室。1949年5月,她在这里沿街窗口看解放军入城。
  1950年她写《色·戒》的场景,就是取材于她住过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其中的重头戏场景,王佳芝最后放走了自己不觉爱上的汉奸老易的那家首饰店,门面也开在重华新沿街铺面附近。
  
  七、1938年奇女士吴湄开出梅龙镇
  
  梅龙镇酒家应是这栋英式豪宅的又一次大变身。作为沪上人尽皆知的老字号川扬酒家梅龙镇,创办人也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与锦江女老板可谓当年上海滩餐饮界一对姐妹花。
  吴湄原为话剧演员,据老作家沈寂回忆,堪称上海艺坛一奇女子,是中国戏剧史上不可缺席的一位人才,可惜有关史料留下得太少了。她戏演得好,又善解人意,在戏剧界人缘十分好。
  吴湄与江青是好朋友,当年江青穿着件土布大袄来上海,吴湄介绍她去金门大戏院演话剧,还将自己在南昌路房子住处让出一间给江青住了两年,就此埋下文革的杀身之祸。
  旧上海话剧演员比电影演员生活清苦多了,午饭往往一只实心高脚馒头就打发了。当时话剧一天演两场,下午2点至5点,晚上7点夜场,演员都草草吃点干粮算数。
  吴湄为扬州人,一次老家来人投宿吴湄家中,就在吴湄家中做扬州包子(分肉包和豆沙包)以示酬谢。吴湄将包子带去剧场请大家吃,都觉美味可口,纷纷向她订购包子作点心。这样,那个老乡也不走了,索性做起包子营生。
  不久,吴湄的包子名扬圈内外,连一些公馆太太,如盛丕华夫人,包括绿屋的吴同文夫人,都听闻吴湄包子出名的好吃。老上海搓麻将习惯要茶点侍候,于是,这些太太们一传十、十传百,指点麻将台的点心,非吴湄的包子不可,这下,“事情弄大了”。
  有人劝吴湄,不如索性开家店面出来,专供应镇扬小吃小菜,经济点,让大家吃好你也可以将市面做大。
  当下就物色到与重华新一墙之隔的静安别墅威海路出口沿街底层一间小小门面。开在这里一来图与金都戏院(后瑞金剧场)相近,演员吃饭方便;二来,当时戏剧界众多地下党人士很需要一个聚会处,静安别墅北通静安寺路南通威海路,有情况逃脱方便。此外,上海沦陷后的静安别墅鱼目混珠、人员复杂,还是出了名的外国妓女窝,多为白俄妓女,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吴湄本人不是地下党,却是同情地下党,当即在这里开出“梅龙镇”,那是1938年。取名“梅龙镇”出自于明代正德皇帝“私访梅龙镇上酒店”而得名,店牌还是田汉题的字。
  初时“梅龙镇”因店面窄小,只能摆上四五张八仙桌,供应简单面食和小炒,但一众进步文化人士都喜在此小坐,田汉和洪琛更是这里的常客。
  一时生意兴隆,犹感场地太小,生意做不大。
  恰好此时隔壁重华新内虞冶卿的弘毅中学要搬走了,有人提议不如将该公馆底层租下来,索性做大“梅龙镇”,那应是1943年。
  然租金昂贵,许多设施更新种种都需大笔开销。吴湄一弱女子何以能负担?好在金都戏院老板李伯龙热爱戏剧,他出身富家,家里开源生牧场,上海牛奶公司老板,但他业余爱好戏剧,且支持左派艺术家,当然鼎力相助,但资金仍不到位。
  吴湄又找到上海电影界大老板、头面人物柳中亮(王丹凤的公公)借钱。
  为表示有信心将“梅龙镇”所贷归还,她向柳中亮表示,她找到每个话剧演员都入股,每个演员都是老板,他们自然成了活广告,带来很多生意。此外,柳家来消费都可记账,不用付款,以此抵借款。故而柳和清先生(王丹凤的先生)仍记得,旧时家里大厅可摆30桌酒,菜都是从“梅龙镇”订来的。吴湄还首创客饭,如今天的商务套餐之类,一菜一汤一饭,6角一客,经济方便。
  就此,“梅龙镇”鸟枪换炮,成上海滩响当当的高尚餐厅,市民做寿办喜事满月酒,都以在“梅龙镇”摆酒为有面子的。
  吴湄就此专职做起餐饮业,解放后,她在这饮食公司任副经理,仍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她首创在菜肴上售盆菜,替顾客配好菜肴只需回去落锅就可。此外,也可将滞销的菜包经搭配后销出去……
  风风雨雨百多年,一幢豪宅数次大变身,相关主人都为上海滩风云人物,“梅龙镇”之名取得妥帖又确切,真为重量级人物坐镇之地,名扬四海,特别受海外游客欢迎。梅龙镇酒家的海派川菜独具一格,既继承了正宗川菜酸、甜、香、麻、辣的特点,又结合了上海人习惯口味做了创新,即酸、糯、酥、油,坚持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干烧明虾、回锅肉和蟹粉鱼翅盅为其传统招牌名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