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0期

以健康文化创造美好人生(二)

作者:杨中有




  我与一位六十岁的搞根雕的农民有过交往,他的身世也是受一种文化影响。此人姓李,生活在栾川山里,几年前患肺结核,久治不愈,形成空洞,骨瘦如柴。这时他想,反正也是如此了,久病不愈,心里也就无所畏了。经过了长时间的苦难,对生死也看轻了。他想,人脸冬夏都暴露在外面,冷不坏,也热不坏,所以就突发奇想,冬天穿单衣锻炼自己,七八年就这么过来了,肺病也好了,身体也强健了,一年四季很少患感冒。河南日报的记者把他称为“火人”。这就是人的一种自信:人连死都不怕,也就不怕寒冷了。机体受到一个极端的挑战,会调动起许多连我们自己都无法理解的活力,这种活力战胜了顽疾,同时也适应了通常状态下不能适应的寒冷,在精神上、肉体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也超越了以往的自我,达到了新的境界。
  诗性与自信是一种文化修养,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而成的。
  在杜甫草堂的草坪内,有一块警示牌,上写着“带走诗香,留下花香”,真美!美得与诗圣同行,美到了人们的心里,使得爱护花草的责任,转化成如诗如画的文明。
  在去青城山的路上,有一个木造的旧亭台,亭内坐着一位盲人,身旁没有放着乞讨用具,而是穿着一身干净的褐色布衣,孤寂地吹着竹笛,笛声像大山一样清幽。再向上走几步,就是“步虚廊”,廊两边柱子上有一幅楹联,上联是“小驻片刻生妙想”,下联是“清歌一曲震高寒”,此时真是令人寻觅到了另一番天地,生发出诗一样的情怀。看着廊内廊外,听着笛声抑扬,想到那位布衣盲人,他虽然没有看到观光的游客,没有看到高山流水,但他是在寻觅人类的灵魂,寻觅山水的灵魂,那里有他的一份美。
  
  3.人生应有创新的激情
  
  每个人的潜能是很大的,用则兴,不用则废。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他人,热爱自然……“热爱”——而且持久的,就会有创新的激情,这是人生成事的主导。艺术家没有激情,不会有好作品;领导者没有激情,不会振兴一方。激情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人生成事的关键。我愿意看电影中列宁的形象,那是激情的化身。无论什么时候,他都让我振奋、激越和充满向往。
  创新与机遇是当今时代的管理特征,我常讲三种人没有机遇:一是怨天尤人者没有机遇,办不成事总埋怨客观,总埋怨别人,谁还会给你机会呢?二是瞻前顾后者没有机遇,办什么事总是怕这怕那,总想十全十美,到后来拍板的时候,黄瓜菜都凉了;三是自私自利者没有机遇,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机会是与这种人无缘的。抓机遇,需要对社会大势全面了解,需要对自身位置正确把握,这样才能正确定位,确定突破口。另外,抓机遇是要冒风险的,需要有敢为人先的牺牲精神。抓住机遇了,并不等于都是好东西,要客观分析。抓住机遇后,要一笔一笔地描绘好,即所谓的“大胆落笔,细心收拾”。社会上如果能自觉培育一种创新的氛围,使大家长期处于这种气氛中,每个人就会自觉地寻求创新机遇与目标,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同步发展。
  我曾读过顾炎武著的《日知录》。这是顾先生“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的记录,也是“通儒”之学。置于桌旁,作画间歇,常伏案翻阅几页。一日读到“天在山中”,顿感惊奇,叹服先人们竟造出如此妙语,留给后人以务虚务实。学而思之,萌发创意,挥笔三日,作成一画,遂名《天在山中》。
  “天在山中”语出《周易·大畜·象传》,众人不解其意,顾先生通读百家,从《列子注》找到了张湛的醒世名言——“自地以上皆天也”,故曰“天在山中”。见此,谁人不茅塞顿开?!它把人们“一条道走到黑”的单向思维,扩展到多方位、多层面的非死板思维,这是内心世界的解放。我们习惯的看法,是抬头望天,因而在头脑中存在的是头上的一个天,实际上若以“天在山中”的方式去看去想,会有无数个美好的“天”。
  看石画《天在山中》,想到了天有九重,平时看的是眼上之天,现在看的是眼下之天,是山中的一重天。云如海,山如涛,红日冉冉,真可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看那江河之天,会是“江北江南水拍天”,“黄河之水天上来”。看那海上之天,当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看那楼台亭阁之天,正如白居易诗吟:“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多么美好的天啊,惹得神仙都来相会。再说“井中之天”,尽管是奚落眼光窄小的寓言,实际上那也是生命依存的一份空间,看透了也不容易。往大处侃去,宇航员看到的天,已经是天上天,天外天了,那里有我们不可知的无限。最后再提醒一下,别忘了“足下之天”,地球的另一面也有蓝天白云,也有日月星辰,就在我们的脚下。
  说了这么多的“天”,无非是想广而告之——只有不断地扩展思维,才会有新天地。
  新世纪需要新思维,是多向的,是反向的,是立体的,是多变的,如此,将会结出丰富多采的智慧之果。
  在谈到思维革命时,我最乐意托出毕加索作为例证,因为毕氏对于囿于任何一种风格的想法都会嗤之以鼻,他独抒心机的创造力总是会令同代人乃至后代人大为震撼。他的第一幅立体主义作品《阿维尼翁少女》,按我们民族习惯的眼光看去,可能不美,也可能近于丑陋,但它确实粉碎了传统的视觉世界,向人们展示了可以称之为出自“上帝之眼”的现实,开辟了美术界的新思维领域,毕加索之“天”也就这样呈现在世界上,影响人类近百年;
  以我个人的感受,当我面对石画之时,头脑中就没有什么框框了,思维情感是别出心裁的,运笔涂色是无法之法的,审势布局是天人合一的,胸中无碍,神游无滞,新作乃成。艺术和其他领域一样,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创新更加广延与丰富,因而在我们整体的思维中应该更加开拓与容纳,应该更加超越与解放。我无论当医生,当院长,还是做石画,创新是我产生激情的动力,并且它无处不在。它点燃人的理想与智慧之火,令人的心境与视野一片清朗与光明。我将石画搬到京城办展,也想让大家注意一个现象:一个非画类科班出身的管理人员,是怎样热爱新生活,热爱新社会,热爱新的发现,热爱新的探索……“热爱”使其有勇气、有力量办 好一件件新的事业。
  :
  
  4.“换台”比“下台”好
  
  老年不应后退而应前进!我 觉得此言应列为老年文化的经 典,它可以纠正许多老年心态的 偏差,可以阻挡掉进颓唐、消沉、 浮躁的心态误区。
  我有一幅石画作品,自题了 几句话,其中有“事了拂衣,雨后 新晴”语,并讲“事了拂衣”是人 生的一种优雅姿态,“雨后新 晴”,是天然一幅清爽妙景。
  人生有很多转折,每个人又 有不同的阶段论,我这里只讲离 岗、卸任、退休的转折,它涉及内 在与外在的多种矛盾,它是大河 的转弯处。我的一位老朋友在他 六十岁退休之时,大家举杯相 安。酒过三巡,我抛出了“换频 道”之说——人生有很多频道, 犹如看电视,有时一台换到二 台,有时换到五台、六台,每台节目不一样,每台有每台的风采。换台是人生的规律,“换台”之词给人以激情与安抚,“下台”之语给人以灰暗与酸楚,所以无论从道理上还是从心理上而言,“换台”应该成为一种时尚。
  一切事物皆有其时,一切行动都有定期,所以在一个阶段该要结束的时候,不要留恋,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要有落败之感。要会量度自身,要在内心中放个罗盘,提前定好下一阶段的目标。要明智地设计角色,展示全新的自我,演好换台戏。
  过去有一段时间我赞赏一副楹联,其下联是“来去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现在看来,貌似潇洒倜傥,实则带有一定的消极放任。人生来去有意或无意,关键是在路口处要有新意。步人老年的人生没有完结,也不是人生的没落,我不太喜欢用夕阳红来比喻老年。我在2001年卸任时在会上讲过一段话:今天是下午五六点钟的太阳,但是明天又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个新生活开始了。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个精神支柱,会使生命之树长青。
  人退休了,人又步人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个转折。如何转折好,是个哲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其实是个文化问题。人这一生应该是丰富多采的,时光是那样迅速流逝,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后生安排好。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与态度就显得极为重要。
  现代的社会环境,使大家有机会去更多关注自我和实现自我,尤其是老年,自由的时间很多。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呢?什么是积极的、健康的、无愧无悔的人生?怎样实现自我?这里面就有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事情了。有人选择为社会中的人做一些事情的方式实现自我;有人选择一种自己热爱的劳动(工作)来表现自己的才能,来实现自我;有人选择以关怀家庭的方式来实现自我;更多的人则是选择了随遇而安,能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方式来实现自我。
  人生中一定要有目标,无论是崇高的还是实惠的,无论是遥远的还是眼前的,也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反正生活中总要有所追求。这样生活才能充实,生命才能滋润,你的身躯之树才会长青。下面我举几个国家老人的生活追求,也算是健康人生之证吧!
  ’, ,英国老人富有创新精神 他们除了参加志愿性慈善机构外,不少人退休后还开创事业,办咖啡馆、小饭店或做企业顾问,开办咨询公司。他们还有一种流行的嗜好:写作。
  新加坡老人乐做义工新加坡称老年人为“乐义”人士。一般说来,那里的老年人生活很富裕,但他们并非坐享优越的生活,而是走出家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其中做义工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法国老人不服老 他们最不愿意被看成需要照顾的人。他们除了自娱自乐外,也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其中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辅导是最受称道的,越来越多的人退休后走进了学校。
  美国老人不改冒险性格他们出门旅游成风,满世界跑,在旅游社区做义工也相当普遍。这主要是他们退休之后,既不甘心闲坐家中,又不想再做“与世相争”的事,最乐于做力所能及又有所寄托的社区义工。
  波兰老人富于学习热情 为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他们渴望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热衷于电脑、音乐、外语、写作等。
  ,、
  日本老人充实自己又顾家庭除了日常保健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外,不少日本老人上老年大学。多数人参与社区活动,与社会群体保持联系。在家庭里,他们关心孙辈的学习,也会给中年一代一些资助。
  瑞土老人乐于助人 瑞士是旅游胜地,瑞士老人热心帮助旅游者。在他们看来,义务帮助他人是一件很幸运、很光荣的事。
  曼德拉卸任的场面,有人是这样形容的:“曼德拉的卸任场面,更深刻而明亮地镌刻在世人心中。有时候一个人离去的背影甚至比其走来的时候更辉煌,更令人震撼和激动。曼德拉永远不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了,也永远避免了被权力打败的厄运。”
  我觉得这段话,除了最后一句不带有普遍性外,其余的真应该记在老年人的心中,尤其是离任之际的老年人。
    5.活个哲学
  
  人活到后来,是要以哲学垫在心底的,活个哲学。哲学是朴素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