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陈伟华:我的良师陈云

作者:余 玮




  陈云一见就喜欢上了,大小正好合适,手感很好,便立即握在手里转起来。这时,陈云感到十分欣慰,女儿长大了,知道关心人了。这一对核桃从此成为他的心爱之物,无论居家还是外出,都少不了攥在手里活动。每当看到父亲手搓核桃怡然自得的样子,陈伟华的心中总是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一次带头,一生为师
  
  1977年,全国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陈云听到消息后很高兴,嘱咐妻子于若木迅速通知女儿陈伟华。陈伟华听后,与父母一样高兴得不得了。
  但离高考只有两个多月时间了,即使马上将复习课本和相关资料凑齐都有难度,更何况平时还要正常上班。于是,陈伟华匆匆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她记得母亲认识一位在大学工作的同志,她请母亲问问那个同志,该怎么复习,复习些什么内容。
  母亲的信很快来了,信中说:“你爸爸说这叫走后门。”陈伟华愣住了。但她很快意识到自己的确欠考虑——父亲重新出来工作不久,并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国家又刚刚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唉呀,自己怎么不想深一点、远一点呢?于是,陈伟华只好自己想办法。她边复习自己手中已有的课本,边从同学、朋友处借来不足的课本和资料。艰苦的努力加上原来较好的学习基础,陈伟华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随后,陈伟华在第一时间将喜讯告诉了自己的父亲。
  1982年,陈伟华大学毕业。当时中央和国家机关十分缺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因此,组织上将陈伟华分配到了国家人事部,后来又被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抽调到广电部搞整党工作。当陈伟华将这些情况告诉父亲时,陈云表示,要服从组织的决定:“国家有国家的需要,还要服从国家分配,接触社会面宽一些,也是有好处的。”
  在广电部工作的时候,陈伟华听说学校非常缺教师,师范学校招生困难,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陈云从女儿那里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专门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等实际困难,“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为了给社会起带头作用,他有意让女儿“归队”,到学校当一名教员。“你是师大毕业的,还是教书好。” 陈云对陈伟华说。
  从国家机关干部到中学教师,这毕竟是人生角色的一大转换。考虑再三,陈伟华终于在1985年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成为一名历史教师。父亲知道女儿又当上中学教师后,非常高兴,详细询问了回到学校后的各种情况,鼓励她好好工作。
  现在,陈伟华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执教,醉心于党的教育事业。“当教师这么多年,我觉得自己挺适合这个职业的,也找到了乐趣”,“学生给我寄的贺卡我都留着呢,已经一大堆了”。陈伟华几乎记得每一个教过的学生,她和学生相处很融洽,有几个经常和她联系的,已经成了朋友。如今,她已是桃李满天下了,从学生身上,她看到了自身价值的实现。
  这就是一位伟人留给女儿的一切,似乎不太符合人之常情,然而,在陈伟华看来,父亲给她的一切,都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因为只有父亲知道,什么最珍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