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拿什么攻克你,令人颤抖的“帕金森”

作者:李 晋




  今年秋天,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巴金先生在上海与世长辞,虽然他是因“恶性间皮细胞瘤”为主病抢救无效离世的,但令他20余年来饱受困扰的疾病却是帕金森。虽然人们对此病还比较陌生,但事实上,近20年来我国大城市患帕金森氏病的人数猛增,1986年每10万人中有84个患者,而到了2001年,每10万人中有1130个患者,在农村更高出许多。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近10万人成为新发的帕金森患者。并且,帕金森氏病患者发病年龄提前,30~40岁就发病的人经常可见。应该说,数字是令人震撼的,教训是惨痛的,全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万承奎说过:“人往往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对疾病的无知。”那么帕金森氏病到底是怎样的呢?怎样才能较早地知道自己或亲属有没有得帕金森氏病呢?如何防治呢?
  
  肢体震颤≠帕金森
  
  帕金森氏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其他部分震颤,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有些人一旦出现肢体震颤,就认为是得了帕金森氏病,但往往事实并非如此。
  有的人肢体一般情况下不震颤,但在拿东西的时候,如用筷子夹食物或端杯子喝水时肢体震颤,这在医学上叫动作性震颤,如果没有伴有其他症状,一般是原发性震颤,用左旋多巴治疗无效。还有其他一些情况也可以出现震颤,如甲亢,其特点是双侧肢体的细震颤,频率快且伴有心率快、疲乏无力、多食易饥、消瘦以及多汗怕热等症状。此外,紧张、焦虑、低血糖以及过度疲劳都可以出现一过性肢体震颤。因此,在完善各种相关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前,不要随意下结论。
  
  帕金森氏病的自我诊断
  
  帕金森氏病的起病是缓慢的,最初的症状往往不被人所注意,但出现以下症状时,临床上就基本可以诊断为帕金森氏病了。
  1.静止性震颤早期往往是手指或肢体处于某一特殊体位的时候出现,当变换姿势时消失,以后发展为仅于肢体静止时出现,例如在看电视时或与别人谈话时肢体突然出现不自主颤抖,变换位置或运动时颤抖减轻或停止,这种为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氏病震颤最主要的特征。
  2.肌肉僵直初期感到某一肢体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出现运动迟缓,甚至做日常动作都困难。
  3.运动迟缓病人的上肢往往不能做精细动作,如解系鞋带,扣钮扣等动作变得缓慢许多,或者根本就不能完成。
  4.“小写症”、“面具脸”、“慌张步态”写字困难、笔迹弯曲、越写越小,称之为“小写症”。面部肌肉运动减少,很少眨眼睛,双眼转动减少,表情呆滞,像戴了面具一样,俗称“面具脸”。行走困难,一旦开步,身体前倾,重心前移,步小且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即“慌张步态”,转身困难,要用连续数个小碎步才能转身。
  5.其他如唾液和皮质腺分泌增多,大小便排泄困难和直立性低血压,少数病人可合并痴呆或抑郁等精神症状。
  一般如果一个人有了静止性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中的任何两个症状,且服用左旋多巴制剂后症状改善明显,在临床上可以诊断为帕金森氏病。实际情况中,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表现错综复杂,并不像上述那么典型,所以只有通过专业医生详细检查才能诊断帕金森氏病,切莫自己乱定性。
  
  了解病因是预防的前提
  
  帕金森氏病的病因尚未被完全破译,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同年龄老化、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毒素的接触等综合病因,即人到中年以后机体免疫功能减弱,在接触毒素后,由于自身解毒功能障碍,出现亚临床的黑质损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最终代偿失常而出现帕金森氏病的临床表现。
  据研究结果显示:“跟从来没有在家里或院子里使用杀虫剂或除草剂的人比起来,一生中使用这两种药剂不低于30天的人,患帕金森病的几率增加40%,如果一生当中使用这两种药剂时间超过160天以上,患帕金森病的几率便增加70%,若直系亲属中有帕金森病患者,则发病几率会比一般人高出许多。”无论是直系亲属中有帕金森病患者,还是没有,都应该注意避免一些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如大量的杀虫剂、农药、重金属锰等。
  
  征服帕金森,贵在及时有效的治疗
  
  根据一项全国调查表明,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约47.6%的帕金森氏病患者从未前往医院就医,其中西安地区高达81%。这是因为人们有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才使得近半数的帕金森病患者没有得到治疗,甚至根本没去看过病。如果不进行治疗,帕金森氏病患者的症状会越来越重,所遭受心灵和肉体的痛苦更是鲜为人知。目前我国治疗帕金森病的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所具备的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药物已经基本齐全,包括左旋多巴制剂,如美多巴、息宁,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泰舒达、溴隐亭,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思吉宁等。在外科手术方面,当今最新进展——脑深部电刺激术也在成功开展。
  到目前为止,帕金森氏病还是一种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现在的各种治疗方法,如药物和手术都只能缓解或部分缓解症状,减慢疾病的发展进程,很多声称能治愈帕金森氏病的药物、保健品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是不可信的。下面两则真实的故事可以给帕金森氏病患者一些有益启示。
  
  通过手术成功控制病情
  今年55岁的李先生,是广西平南县人。2001年4月,李先生发现右手摸左上衣口袋时,开始剧烈地颤抖,腰部疼痛加剧。于是,李先生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为骨质增生,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李先生的右腿也开始颤抖。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接受了当地一位“赤脚医生”的针挑疗法。几个月后,李先生除了身体浮肿、颤抖外,开始觉得左边舌根发麻,说话不顺畅了。2002年7月,李先生到广西医科大学神经科接受彻底检查,才诊断出原来是患了帕金森氏病。2004年4月,李先生在医院接受了手术,术后至今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我在唐古拉山微笑”
  “生病了生理上已经不健康了,再让不良情绪影响心理的健康,更会降低了生活质量。”帕金森氏病患者赵女士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今年刚40出头的杨女士是一名医生,十年前开始出现手脚和身体其他部分的震颤,逐渐地身体变得僵硬。出于医生的直觉,杨女士知道情况不妙,到医院进行了系统的检查,1995年年底确诊为帕金森氏病。在经历了短暂的情绪低潮后,杨女士开始勇敢地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杨女士说,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常出现反复,但她一直严格遵照医嘱调整自己的药物,从不擅作主张。经过几年的治疗,杨女士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可以靠药物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去年6月底,杨女士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随朋友去西藏旅游。亲友很担心,正常人到了西藏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高原反应,大家怕她会病情加重。可坚强的杨女士一定要完成这次旅行,她说父亲是一名军人,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惟独没到过西藏和台湾,她一定要替父亲在唐古拉山留下自己的足迹,要挑战自己。在精心准备后,杨女士踏上了艰难的西藏之旅,到达了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雪山,并在唐古拉山口留下了灿烂的微笑。
  
  攻守兼施,是防治的关键
  
  帕金森氏病若能及早发现是完全可以防止病情发展的,下面介绍一组预防训练和饮食指导,该训练若能在发病早期甚至健康时坚持训练,可以有效防止帕金森氏病的发展,该预防训练与饮食指导既适用于帕金森氏病患者早期预防,更适用于健康老年人的预防。
  
  预防训练
  1.放松和呼吸锻炼
  找一个安静的地点,灯光调暗,将身体尽可能舒服地仰卧。闭上眼睛,开始深而缓慢地呼吸。腹部在吸气时鼓起,并想像气向上到达了头顶,在呼气时腹部放松,并想像气从头顶顺流而下,经过背部到达脚底,并想像放松全身肌肉。如此反复练习5~15分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