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如何早期摆脱震后心理危机

作者:梁海清




  在灾难发生后,最先出现的除了部队、政府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之外,还应该有大量的心理医生。与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人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所以不为人注意。随着我国对灾难应对策略的完善,此次汶川灾后的心理干预被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有许许多多的心理工作者在灾区为受灾群众做着“重建心灵家园”的心理疏导工作。这里请武警总医院康复理疗科许建阳教授介绍一下关于地震后的心理干预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根据您长期从事心理研究的经验,地震对人们心理影响的特殊性是什么?
  许建阳(以下简称许):本次地震伤亡巨大,会给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等。在经历了这样的场面之后,一个正常的人自然地会出现一些反应,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紧张、恐惧、内疚等,并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悲惨场面,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一项调查显示,唐山大地震后,约有10%的严重受灾者会发生创伤后应急障碍。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有结构一样。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它会突破心理防线,侵入心理结构,并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当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人会出现急性的精神症状。心理结构被破坏,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能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记:心理危机有哪些表现呢?持续多长时间?
  许: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也有会持续数年或伴随终身。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方面 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
  2.情绪方面 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害怕死去等。
  3.认知方面 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4.行为方面 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记:请解释一下心理危机从产生到发展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许: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冲击期 当危机事件出现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
  其次,是防御期 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
  再次,是解决期 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加。
  最后,是成长期 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记:在人的一生有许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一旦遇到不可抗力的事件,该如何进行自我心理疗伤?
  许:很多突发事件(如恐怖袭击、沉船、撞车等)和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火灾等),都会对生活在和平日子、没有危机意识的人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使其心理上遭受重大的创伤,尤其对老人和孩子的影响最大。当个人遭遇不幸事件的袭击之后,最重要的是稳定和控制情绪,为自己的恐惧与压力松绑。主要方法如下:
  1.及时交流 受害者应多和亲友、同事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多与那些关心你的人待在一起,他们能为你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2.承认现实 不幸已经发生,所有的创伤已经形成,既然已经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承认现实,其结果会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好得多。
  3.将痛苦升华为力量 创伤和挫折常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如果一味地憋气愁闷,颓唐绝望,其实是用已发生的不幸在心理上惩罚自己。善于心理自救者,能学会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努力化创伤为动力,将不良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投入到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事情中去,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也消除了压抑和焦虑情绪,达到积极的心理平衡。
  4.转换视角 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能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常会淡化消极情绪。
  5.适度宣泄 当一个人受到创伤时,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谈笑自若,这样只能缓解表面紧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心理危害。善于心理自救者总是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如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流泻出来;或是干脆在适当场合大哭一场,大叫一番,这也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最佳自救策略。
  记:如果想帮助别人摆脱心理困境,该怎么做呢?
  许:如果想帮助别人摆脱心理危机,首先从时间上要尽早,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内。危机干预的方法有多种形式:
  陪伴 对于刚刚接受巨大心理创伤的人而言,有时候无言的陪伴比千言万语更管用,让他在无助中感到你是最关心他的,这就是最大的心理支持。
  倾听 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无条件接纳,理解和接纳他的痛苦,让他对你说出心中的悲伤,哭出心中的痛苦,放开发泄,就如同将心里的悲情疏散出来,不要说:“不要悲伤、不要难过”这样的话,告诉他说出来和哭出来是正常的,不是软弱的表现。
  肢体语言比语言更重要 在痛苦中的人,通常暂时听不进去别人的安慰,但对一些肢体语言却能感知,比如用眼神告诉他,你和他在一起,用手轻轻地拍拍他或者握住手不时轻捏,递给一杯水或一张纸巾,为他做一碗可口的热汤面等。默默地为他分担一些生活上的事情。
  鼓励他坚强起来 相信他能走出阴影,一切要重新开始,乐观地向前看,为爱他的人更好地活着。另外,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留下心理创伤,大部分人心理调节能力很强,能够自己恢复心理平衡。在灾难发生后,最先出现的除了部队、政府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之外,还应该有大量的心理医生。与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人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所以不为人注意。随着我国对灾难应对策略的完善,此次汶川灾后的心理干预被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有许许多多的心理工作者在灾区为受灾群众做着“重建心灵家园”的心理疏导工作。这里请武警总医院康复理疗科许建阳教授介绍一下关于地震后的心理干预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根据您长期从事心理研究的经验,地震对人们心理影响的特殊性是什么?
  许建阳(以下简称许):本次地震伤亡巨大,会给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等。在经历了这样的场面之后,一个正常的人自然地会出现一些反应,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紧张、恐惧、内疚等,并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悲惨场面,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一项调查显示,唐山大地震后,约有10%的严重受灾者会发生创伤后应急障碍。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有结构一样。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它会突破心理防线,侵入心理结构,并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当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人会出现急性的精神症状。心理结构被破坏,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能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记:心理危机有哪些表现呢?持续多长时间?
  许: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也有会持续数年或伴随终身。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方面 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