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寿世青编精华录
作者:尤 乘
愚按:精者,人身真元之气,五官百骸之主,而神魂附之以生者也。夫神犹火也,精犹油也,油尽则灯灭,精竭则神亡。故精由气生,神由精附,固精之法,宜急讲也。半月精固,久行愈佳。
定神法
人身之神,出入固无定在,治病者穷思极想,又有甚焉。若能行动,则神随气转,不虑其他出,否则难乎其有定在也。故恒时必须常想玄关,思睡必须常想鼻准,如此则神不外驰而定矣。
愚按:神外无心,心外无道,道即神之主,心即神之宅也。然心外无道,故收放心即神定而道在。孟子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夫放心而知求,则志气清明,义理昭著,此定神之功验也。今之养病者,日思丹田,思鼻准,亦收放心之法也。不曰收放心,而曰定神,盖游心千里,无有定在,此皆神之外出,故曰定神。以上三条,乃却病修养之大纲,外有导引等法,详具于后。
十二段动功
叩齿一:齿为筋骨之馀,常宜叩击,使筋骨活动,心神清爽。每次叩击三十六数。
咽津二:将舌舐上腭,久则津生满口,便当咽之,咽下汩然有声,使灌溉五藏,降火甚捷。咽数以多为妙。
浴面三:将两手自相摩热,覆面擦之,如浴面之状,则须发不白,即升冠鬓不斑之法,颜如童矣。
鸣天鼓四:将两手掌掩两耳窍,先以第二指压中指弹脑后骨上,左右各二十四次,去头脑疾。
运膏肓五:此穴在背上第四椎下脊两旁各三寸,药力所不到,将两肩扭转二七次,治一身诸疾。
托天六:以两手握拳,以鼻收气运至泥丸,即向天托起,随放左右膝上,每行三次,去胸腹中邪气。
左右开弓七:此法要闭气,将左手伸直,右手作攀弓状,以两目看右手,左右各三次,泻三焦火,可以去臂腋风邪积气。
摩丹田八:法将左手托肾囊,右手摩丹田三十六次,然后左手转换如前法,暖肾补精。
擦内肾穴九:此法要闭气,将两手搓热,向背后擦肾堂,及近脊命门穴,左右各三十六次。
擦涌泉穴十:法用左手把住左脚,以右手擦左脚心,左右交换,各三十六次。
摩夹脊穴十一:此穴在背脊之下,肛门之上,统会一身之气血,运之大有益,并可疗痔。
洒腿十二:足不运则气血不和,行走不能爽快,须将左足立定,右足提起,共七次,左右交换如前。
右十二段,乃运导按摩之法,古圣相传,却病延年,明白显易,尽人可行。庄子曰:呼吸吐纳,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由是传之至今。其法自修养家书及医经所载,种数颇多,又节取要约切近者十六则,合前十二段参之,各法大概备矣。
凡行动每于子后寅前,此时气清腹虚,行之有效。先须两目垂帘,披衣端坐,两手握固。趺坐当以左足后跟,曲顶肾茎根下动处,不令精窍漏泄耳。两手当屈两大指抵食指根,馀四指捻定大指,是为两手握固。然后叩齿三十六通,即以两手抱项,左右宛转二十四次(此可去两胁积聚之邪)。复以两手相叉,虚空托天,反手按顶二十四(此可除胸膈间病)。复以两手心掩两耳,却以第二指弹脑后枕骨二十四(此可除风池邪气)。复以两手相捉,按左膝左捩身,按右膝右捩身,各二十四(此可去肝家风邪。捩音例)。复以两手一向前一向后,如挽五石弓状二十四次(此可去臂腋积邪)。复大坐展两手扭项,左右反顾肩膊随二十四次(此可去脾胃积邪)。复以两手握固,并拄两肋摆撼两肩二十四(此可去腰肋间之风邪)。复以两手交捶臂及膊,反捶背上连腰股各十四(此可去四肢胸臆之邪)。复大坐斜身偏倚,两手齐向上,如排天状二十四(此可去肺家积聚之邪)。复大坐伸足,以两手向前,低头扳足十二次,却钩所伸足屈在膝上,按摩二十四(此可去心包络间邪气)。复以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十二举(此可去心肝二经积邪)。复以起立据床,拔身向背后视,左右各二十四(此可去肾间风邪)。复起立徐行,两手握固,左足前踏,左手摆向前,右手摆向后,右足前踏,右手摆向前,左手摆向后二十四(此可去两肩俞之邪)。复以手向背上相捉,低身徐徐宛转二十四(此可去两肋之邪)。复以足相扭而行,前进十数步,后退十数步;复高坐伸足,将两足扭向内,复扭向外,各二十四(此两条可去两膝两足间风邪)。行此十六节讫,复端坐垂帘,握固冥心,以舌舐上腭,搅取华池神水,漱三十六次,作汩汩声咽下。复闭气想丹田之火自下而上,遍烧身体内外,蒸热乃止。
愚按:老子导引四十二势,婆罗门导引十二势,赤松子导引十八势,钟离导引八势,胡见素五藏导引法十二势,在诸法中颇为妙解,然撮其功要,不过于此。学者能日行一二遍,久久体健身轻,百邪皆除,不复疲倦矣。
四时摄生篇
凡人在气交之中,呼吸出入,皆接天地之气,故风寒暑湿,四时之暴戾,偶一中人,壮者气行自愈,怯者则留而为病,宜随时加摄,使阴阳中度,是谓先几,防于未病。
春三月,阳气闭藏于冬者,渐发于外,故宜发散以畅阳气。《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以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故人当二月以来,摘取东引桃枝并叶各一握,水三碗,煎取两碗,空心服之,即吐却心膈痰饮宿热。春深稍宜和平将息。绵衣晚脱,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鼻塞咳嗽。如觉热即去之,冷则加之,加减俱要早起之时,若于食后日中,防恐感冒风寒。春不可衣薄,令人伤寒霍乱,消渴头痛。春冻未泮,衣欲下厚而上薄。
夏三月,人身阳气发外,伏阴在内,是精神疏泄之时,特忌下利以泄阴气。《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蚤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英华成实,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故人常宜宴居静坐,节减饮食嗜欲,调和心志。此时心旺肾衰,精化为水,至秋乃凝,尤须保啬以固阴气。常宜食热物,使腹温暖,如瓜果、生冷、冰水、冷淘、豆粉、蜂蜜,尤不可食,食多秋时必患疟痢。勿以冷水沐浴并浴面及背,使人得虚热、目病、筋脉、厥逆、霍乱、阴黄等疾。勿当风卧,勿眠中令人扇,汗出毛孔开,风邪易入,犯之患风痹不仁、手足不遂、言语蹇涩,年壮或不即病,已种病矣;气衰者,未有不桴鼓相应者。酒后尤当禁之。
秋三月,阳气当敛,不宜吐及发汗,犯之令人藏府消烁。《内经》曰: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若知夏时多食瓜果凉物,宜以童便二碗,大腹槟榔五枚,细切,水煎八分,生姜汁一分,和雪水三分,作两朝空心早服,泻二三行,一夏所食冷物,及膀胱宿水,悉为驱逐,不能为患,虽老年者亦宜服。如小心加慎饮食者,可不必也。泻后以薤白粥同羊肾空心服之,胜如补剂。
冬三月,天地闭,气血藏,伏阳在内,心膈多热,切忌发汗以泄阳气。《内经》曰:冬三月,谓之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故人当服浸酒药以迎阳气,虽然亦不可过暖,绵衣当晚着,使渐渐加厚。即大冷,不宜向火烘炙,恐损目。且手足心能引火入内,令人心藏燥,血液耗。衣服亦不宜炙,冬月天寒,阳气内藏,若加以炙衣重裘,向火醉酒,则阳太甚矣。如遇春寒,闭塞之久,不与发散,至春夏之交,阴气既入,不能摄运阳气,致有时行热症,甚而谵妄狂越,皆由冬月不善保阴之故。务宜自爱,寒热适中,此为至要,乃摄生之大法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