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静坐法精义
作者:守一子
《复七规》曰(《高子遗书》卷三),复七者,取大易七日来复之义也。凡应物稍疲,即当静定七日以济之,所以休养气体精明志意,使原本不匮者也。先一日放意缓形,欲睡即睡,务令畅悦,昏倦刷濯,然后入室,炷香趺坐。凡静坐之法,唤醒此心,卓然常明,志无所适而已。志无所适,精神自然凝复,不待安排,勿著方所,勿思效验。初入静者,不知摄持之法,惟体帖圣贤切要之言,自有入处。静至三日,必臻妙境。四五日后,尤宜警策,勿令懒散。饭后必徐行百步,不可多食酒肉,致滋昏浊。卧不得解衣,欲睡则卧,乍醒即起。至七日,则精神充溢,诸疾不作矣。食芹而美,敢告同志。
《静坐说》曰(卷三),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即性体也。以其清净,不容一物,故谓之“平常”。画前之易如此,人生而静以上如此,喜怒哀乐未发如此,乃天理之自然,须在人各各自体贴出,方是自得。静中妄念,强除不得,真体既显,妄念自息;昏气亦强除不得,妄念既净,昏气自清,只体认本性原来本色,还他湛然而已。大抵著一毫意不得,著一毫见不得,才添一念,便失本色。由静而动,亦只平平常常,湛然动去,静时与动时一色,动时与静时一色,所以一色者,只是一个平常也,故曰无动无静,学者不过借静坐中认此无动无静之体云尔。静中得力,方是动中真得力;动中得力,方是静中真得力。所谓敬者此也,所谓仁者此也,所谓诚者此也,是复性之道也。/《书静坐说后》,万历癸丑秋,静坐武林韬光山中,作《静坐说》。越二年观之,说殆未备也。夫静坐之法,入门者藉以涵养,初学者藉以入门。彼夫初入之心,妄念胶结,何从而见平常之体乎?平常则散漫去矣。故必收敛身心,以主于一,一即平常之体也,主则有意存焉。此意亦非著意,盖心中无事之谓一,著意则非一也。不著意而谓之意者,但从衣冠瞻视间整齐严肃,则心自一,渐久渐熟,渐平常矣。故主一者,学之成始成终者也(乙卯孟冬志)。
问曰:关于静坐之歌诗,讽诵之颇能兴起静坐之趣味,请略举一二,以备讽诵。
答曰:明·郭蒙泉先生尝有诗云,近名终丧己,无欲自通神。识远乾坤阔,心空意见新。闭门只静坐,自是出风尘(《明儒学案》八)。又从高忠宪公诗集中选出若干首,列于下方,亦淑性陶情之一助也。
《静坐吟》
我爱山中坐,恍若羲皇时。青松影寂寂,白云出迟迟。兽窟有浚谷,鸟栖无卑枝。万物得所止,人岂不如之。岩居饮谷水,常得中心怡。
我爱水边坐,一洗尘俗情。见斯逝者意,得我幽人贞。漠漠苍苔合,寂寂野花荣。潜鱼时一出,浴鸥亦不惊。我如水中石,悠然两含清。
我爱花间坐,于兹见天心。旭日照生采,皎月移来阴。栩栩有舞蝶,喈喈来鸣禽。百感此时息,至乐不待寻。有酒且须饮,把盏情何深!
我爱树下坐,终日自翩跹。据梧有深意,抚松岂徒然。亮哉君子心,不为一物牵。绿叶青天下,翠幄苍崖前。抚己足自悦,此味无言传。
《夏日闲居》
长日此静坐,终日无一言。问君何所为,无事心自闲。细雨渔舟归,儿童喧树间。北风忽南来,落日在远山。顾此有好怀,酌酒遂陶然。池中鸥飞去,两两复来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