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人参谱
作者:陆 烜
按:上党参以形如防风,根有狮子盘头者真,其硬纹者伪也。
心不空虚,愈大愈妙。与其大而空虚,无宁小而坚实。今市肆所货红党,又名熟党,乃取江浙间土人参,去皮净煮极熟,阴干而成者,性下劣,不可用。辽参出宁古台者,光红结实。船厂出者,空松铅塞,并有糙有熟。今乱人参者,匪独荠苨。西洋人参产佛兰国西,大似白泡糙参,但煎之其气不香耳。珠参出闽中,形圆,其皮肉绝类辽参,若作饮片,与参无辨。其他以伪作真,做小为大,为弊滋多,用者其详慎之。
性 味
《桐君采药录》曰:人衔味苦。
《雷公炮炙论》曰:人参微苦。
北齐·徐之才《雷公药对》曰:茯苓、马蔺为之使,恶溲疏、卤咸,反藜芦。一云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助紫石英。
《名医别录》曰:人参易蛀蚛,唯纳新器中密封,可经年不坏。唐·萧炳《四声本草》曰:人参频见风日,则易蛀。惟用盛过麻油瓦罐泡净焙干,入华阴细辛与参相间,收之密封,可留经年。
一法用淋过灶灰晒干,罐收亦可。
孙思邈《千金方》曰:人参汤须用流水煮,用止水则不验。
王符《潜夫论》曰:治疾当得真人参,反得萝菔。
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曰:人参入手太阴,与藜芦相反,服参一两,入藜芦二钱,其功尽废也。
李中梓《本草通元》曰:凡用必去芦净,芦能耗气,又能发吐也。
按:观此,今人以参须为补,谬矣。
《神农本草经》曰:人衔根,甘微寒,无毒,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曰:神草,微温,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甄权《药性本草》曰:主五劳七伤,虚损瘦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
李珣《南海药谱》曰:止烦躁,变酸水。
日华子《大明序集诸家本草》曰: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
《沽古珍珠囊》曰:人参,性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也。或曰阳中微阴。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得升麻引用,补上焦之元气,泻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补下焦之元气,泻肾中之火;得麦门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又曰:人参,甘温,补肺之阳,泄肺之阴,肺受寒邪,宜此补之,肺受火邪,则反伤肺,宜以沙参代之。
《药象口诀》曰:人参为药切要,与甘草同功。
李杲《用药法象》曰: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诸气故也。
张仲景曰:病人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痢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加人参。古人血脱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也。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素问》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虚者亦须用之。
《本草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盖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形气者,有无之象也。得黄耆、甘草,乃甘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
雷斆《炮炙论》曰:夏月少使人参,发心痃之病。
王好古《汤液本草》曰:洁古老人言,以沙参代人参,取其味甘也。然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安得无异?虽云补五脏,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引之。
王节斋《本草集要》曰:凡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阴虚火动,劳嗽吐血、咳血等证,勿用之。盖人参入手太阴,能补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若误服参、耆甘温之剂,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死不可治。盖甘温助气,气属阳,阳旺则阴愈消。惟宜苦甘寒之药,生血降火。世人不识,往往服参、耆为补,而死者多矣。
汪机《本草会编》曰:节斋王纶之说,本于海藏王好古,但纶又过於矫激。丹溪言虚火可补,须用参、芪。又云阴虚潮热喘嗽、吐血盗汗等证,四物加人参、黄柏、知母。又云好色之人,肺肾受伤,咳嗽不愈,琼玉膏主之。又云肺肾虚极者,独参膏主之。是知阴虚劳瘵之证,未尝不用人参也。节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出,印定后人眼目,凡遇前证,不问病之宜用不宜,辄举以借口,致使良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病家亦以此说横之胸中,甘受苦寒,虽至上呕下泄,去死不远,亦不悟也。古今治劳莫过于葛可久,其独参汤、保真汤,何尝废人参而不用耶?节斋之说,诚未之深思也。
李言闻《人参传》曰:人参生时背阳,故不喜见风日。凡生用宜[口父]咀,熟用宜隔纸焙之,或醇酒润透,[口父]咀焙熟用,并忌铁器。东垣李氏理脾胃泻阴火,交泰丸内用人参、皂荚,是恶而不恶也。古方疗月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疗痰在胸膈,以人参、藜芦同用而取涌越,是激其怒性也。此 皆精微妙奥,非达权衡者不能知。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气主生物本乎天,味主成物本乎地。气味生成,阴阳之造化也。凉者,高秋清肃之气,天之阴也,其性降;温者,阳春生发之气,天之阳也,其性升。甘者湿土化成之味,地之阳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阴也,其性沉。人参气味俱薄,气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则宜熟参甘温之味,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也。东垣以相火乘脾,身热而烦,气高而喘,头痛而渴,脉洪而大者,用黄蘖佐人参。孙真人治夏月热伤元气人,汗出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脉散以泻热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参之甘凉,泻火而补元气;臣以麦门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温,生肾精而收耗气。此皆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白飞霞云:人参炼膏服,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凡病后气虚及肺虚嗽者,并宜之。若气虚有火者,合天门冬膏对服之。孙真人云:夏月服生脉散、肾沥汤三剂,则百病不生。李东垣亦言:生脉散、清暑益气汤,乃三伏泻火益金之圣药。而雷斆反谓发心痃之病,非矣。痃乃脐旁积气,非心病也。人参能养正破坚积,岂有发痃之理。观张仲景治腹中寒气上冲,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呕不能食者,大建中汤可知矣。又海藏王好古言:人参补阳泄阴,肺寒宜用,肺热不宜用。节斋王纶因而和之,谓参、耆能补肺火,阴虚火动,失血诸病,多服必死。二家之说皆偏矣。夫人参能补元阳,生阴血,而泻阴火,东垣李氏之说也明矣!仲景
张氏言:亡血血虚者,并加人参。又言:肺寒者,去人参加干姜,无令气壅。丹溪朱氏亦言:虚火可补,参、耆之属;实火可泻,芩、连之属。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而谓人参补火,谬哉!夫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胜则邪火退。人参既补元气而又补邪火,是反复之小人矣,何以与甘草、苓、术谓之四君子耶?虽然,三家之言不可尽废也。惟其语有滞,故守之者泥而执一,遂视人参如蛇蝎,则不可也。凡人面白、面黄、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肾气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气壮神强,不可用也。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者,皆虚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