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论短篇小说的意味

作者:黄建国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即变得立体饱满,小说的意味变得深刻丰富,小说的品格变得卓然不凡。事实上,《陈小手》的真正主角不是陈小手,而是那个团长;汪曾祺的题旨是指向人性的复杂和人性之恶的,小说的意味因此而变得醇厚而绵远。
  第三,短篇小说的意味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来自于语言的魅力。从小说叙述语言的角度来说,小说的语言个性决定着小说的存在个性。短篇小说由于内部构造的精巧,就必然要求语言经过严格选炼,使其具有简洁明快、传神凝炼、跳跃浓缩等特点,达到言浅语近而涵盖广远的艺术效果。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鲁迅的这段话讲他自己如何做小说,涉及到人物、故事和语言,尤其强调语言的简洁凝炼;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作品几乎全是短篇,所以可以看作他是针对短篇小说而言的。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在《论短篇小说》中说,他自己很怕使用形动词,它们使作品显得臃肿,变得非常笨拙;也怕用副动词,它们使作品变得软绵绵,显得松松垮垮。因此,“这些垃圾应该无情地加以剔除,并且使语言做到:每个句子都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多余的词汇、多余的连词或多余的逗号;要使每个句子都能铭诸金石。”在短篇小说语言方面,海明威更是拿着一把大板斧,“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刮了个干净”,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树干的清爽面目。他的确是一位开创了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
  埃布罗河河谷的那一边,白色的山冈起伏连绵。这一边,白地一片,没有树木,车站在阳光下两条铁路线中间。紧靠着车站的一边,是一幢笼罩在闷热的阴影中的房屋,一串串珠子编成的门帘挂在酒吧间敞开着的门口挡苍蝇。
  这是海明威的短篇《白象似的群山》开头的一段文字。在这里,作者没有任何矫饰的企图,没有外添的粉彩,所写的跟真实生活中的一样自然:既有远景——大的环境的轮廓,河谷,白色的山冈;又有身边具体的近景——白色的地面,车站,阳光,铁路线,酒吧间,敞开的门,挂在门上挡苍蝇的珠帘。一切都历历如在目前。就是在这里,一男一女进行了一场谈话,他们谈炎热的天气,谈啤酒,还谈些别的。小说始终没有提及那件可怕的事,但小说的语言含有潜台词和暗示,读者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女的怀了孕,男的希望女的打胎,女的不愿意,她恐惧而又绝望。正是小说独特的跳跃式对话语言,使小说产生了无穷魅力,令人久久体味其中的意味。
  再看中国作家杨争光的短篇《干旱的日子》中的一段:
  他把它们赶进了长枸树的那个沟岔。那里长几棵枸树。他甩一下鞭子,羊就自个儿往里走了。那真是些肠子一样的路:他看见它们像些白虫,在草丛里拱。他丢下它们,顺着沟往上爬,一直爬到土疙瘩那个地方。他听见几声羊叫从深处浮上来。他没往下看,他知道它们正在吃草。
  这段文字有一种天然的来自语言本身的质感,不仅干净明畅,而且凝炼传神,有意境,容量大。作者没有故意制造气氛,也没有直接写出陕北的山沟是什么形状,只写具体的实物和动作,但读者已经从中强烈地感觉到了山沟的气息,感觉到了那种特有的地理地貌,感觉到了人物认命而又恓惶的精神状态。山有多大?沟有多深?草有多高?作者写视觉,山路蜿蜒盘旋,像肠子,羊像白虫。这就形成一种反差:在大山面前,羊看上去缩小了,变成像虫子一样的小动物。作者未曾从正面描写过的环境,从字里行间出现了。而这种间接的,不完整的视觉、感觉形成的环境在听觉的帮助下,又有所发展,使看到的东西与听到的东西相辅相成。由于听觉,才使我们更直观地感觉到了山沟的深度。“他听见几声羊叫从深处浮上来。”声音不是“传”上来,也不是“冲”上来,而是“浮”上来,说明声音是经过了相当一段路程的,这沟是很深的。这样,小说的环境出现了,氛围随之也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也被烘托出来了。
  有意味的短篇小说,是作家潜心体味社会历史和人生万象而巧妙创造出来的艺术,是从大思考、大素材里提炼出来的最精粹的——部分;它同样体现着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邃透视和有力冲撞的精神,体现着作家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勇气。因此,短篇小说不能只讲故事,不能只写一个或两个感人的场面,不能只讲一个肤浅或深刻的道理,不能只表现人物的某种高尚品德,不能只在结尾来点出人意料忽然抖个什么包袱,不能有任何捏造的痕迹,不能一味搞奇崛,不能把语言弄得像贴在墙上的瓷片,不能让人不知所云也不能让人一望全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让人看过之后跟没看过一样……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优秀的短篇小说在读者阅读的审美感受过程中,必须达到读者感到“有意味”的阅读效果。①东野茵陈编选:《世界微型小说300篇》,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61页。②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85页。③《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2页。④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91页。⑤《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⑥杨争光:《黄尘》,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⑦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