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为《荷塘月色》的思想艺术特色辩护
作者:吴兆民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荷塘月色》在思想和艺术上无疑是相当完善和成熟的作品,是完全建立在对古代同类题材诗文作品借鉴基础上的全新创造和发展,是完全建立在自身的诸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九二三年)、《绿》(一九二四年)等一系列写景散文成功经验基础上的杰出创造和发展,是完全建立在作家对人生经历的真切体验和自我人格升华基础上的杰出创造和发展。它的文本本身就是最好的诠释和见证。
由于过去我们对《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由于对那些不当非议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以至到后来引发对《荷塘月色》的极端全面否定和出现随意删削的情况也就势所难免了。这就是一九七七年六月余光中(台湾)的《论朱自清的散文》(11)和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号《教协报》(香港)上余向秀的《〈荷塘月色〉〈绿〉不宜作教材》(12)对它的全面否定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语文》教材(13)对其删削二百九十五字的极不正常的情况。他们的观点和做法与我们前面所批评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在这里我无须再多说什么,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极端化的产物,终究会被历史所抛弃,有的在今天已经被我们所唾弃。
通过以上为《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所作的全面辩护,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
首先,对于杰出的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有的甚至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和打磨,才能真正看清它的全部。《荷塘月色》虽然只是一篇散文,但从它诞生至今的七十五年里,对它的认识和探讨一直没有中断过,不但发表的各种文章数量惊人(据统计达上千篇),而且对作品的许多方面各种见解互生甚至对立,有的到今天还没有统一的看法。这是一种很特别的现象,或可称作《荷塘月色》现象。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从此看出,散文作品也是可以成为一个探不到底的艺术之海的。只不过这种情况比较罕见,而《荷塘月色》则是其中典型的一例。这是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和深思的。
其次,对于杰出的作品的评价自然也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正反交织的渐进的筛选累积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时代被普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有可能不再是正确的了;随着思想的日益多元化和人们看问题角度与方法的多样化,对过去那种看问题角度和方法单一而带来的片面认识也就势必构成新的冲击和挑战;随着作品所处时空条件的变化,读者在同一作品那里可能获取不同于过去的全新的意义,因而也会带来全新的认识和评价。所有这些都是正常的文学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过去的种种认识(包括那些有代表性的被认为是正确的认识)进行经常性的重新审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体味和认识与时俱进,始终处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前沿,使过去的文学遗产为今天的发展提供更加有益的精神营养和艺术借鉴。对于《荷塘月色》的认识和评价也应如此。
最后,对于《荷塘月色》来说,过去对它的总体评价不是高了而是低了,对它的认识不是已经很全面了而是还有待丰富,对它的研究不是差不多了而是还有待深化。在剔除了那些看似正确而实质上并不正确的否定性认识和结论后,为我们进行新的全面深入研究奠定了新的基础和开拓了新的空间,我们将有充足的理由对《荷塘月色》的历史地位作出如此认定,那就是:《荷塘月色》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杰出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在中国散文同一题材领域中,是前人未及的高峰,后人追慕的范本,是永世不倒的艺术丰碑!
二零零二年十一月于自清轩
①张白山.漫谈《荷塘月色》[J].朱自清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8.215-218.
②③⑤⑨⑩张白山.漫谈《荷塘月色》[J].朱自清名作欣赏[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10.221-224.
④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年4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461-463.
⑥叶圣陶.朱佩弦先生[J].中学生(总203期)(P),1948.9.
⑦叶圣陶.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6.1-4.
⑧晦庵.朱自清.书话[M],北京出版社,1962.
(11)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J].《余光中选集》(4),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2.,30-53.
(12)余向秀.《荷塘月色》《绿》不宜作教材[N].山东临沂:语文教学通讯(P),1982.12.63.
(13)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18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