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论杜诗中的映衬及相关问题

作者:左汉林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我们不由得想起钱锺书先生在《诗可以怨》中讲的那个著名的故事:“有那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在路上走,忽然下起小雨来了,他凑巧拿着一根棒和一方布,人急智生,把棒撑了布,遮住头顶,居然到家没有淋得像落汤鸡。他自我欣赏之余,也觉得对人类做出了贡献,应该公之于世。他风闻城里有一个‘发明品专利局’,就兴冲冲拿棍连布,赶进城去,到那局里报告和表演他的新发明。局里的职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来,让他看个仔细。”②潘先生好学深思,曾对杜诗“反复吟诵、体会、玩赏”,并终于发现了“映衬”这种“杜甫景物诗独特的诗性方式”,急忙“公之于世”,潘先生是否也觉得这是“对人类做出了贡献”呢?
  
  二、“异质同构”是李白诗歌“独特的诗性方式”吗?
  
  在论及杜甫的“独特的诗性方式”的同时,潘先生也没有忘记杜甫的朋友李白。潘先生认为李白“在诗中常常使用一种异质同构的诗性方式。李白非常喜欢用夸张、比喻、联想的手法……这种比喻、夸张、联想的手法,就构成了李白诗歌独特的‘异质同构’的诗性方式”。
  读了潘先生的文章,我才知道这洋气十足的“异质同构”的大概意思。原来,不同性质的事物就是“异质”,比如李白诗中的“飞流”和“银河”,在不同的事物中寻求相似的部分就是“同构”,比如“飞流”和“银河”的“同构”就是“它们都是银白色的”。这就是所谓的“异质同构”。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在我们眼里是带有夸张的比喻,在潘先生眼里却是“异质同构”。我们认为潘先生的论述中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
  第一,诗歌中存在不是“异质同构”的比喻吗?我们知道,比喻,简单地说,就是把甲比为乙。甲一定不是乙,但甲要和乙有相似的地方,就像“飞流”和“银河”,这样才能构成比喻。所有的比喻,比和被比的双方都一定是“异质”的,如果不“异质”,它们岂可“同构”?同时,所有的比喻都要有“同构”,如果不“同构”,就不成其为比喻。除了“异质同构”之外,使用比喻的诗人还有别的选择吗?难道唐代天才的诗人们会把花比做花,把狗比作狗吗?显然,所有的比喻都是“异质同构”的,诗歌中不存在不是“异质同构”的比喻。
  第二,“异质同构”是李白诗歌“独特的”诗性方式吗?显然不是。正如上文所述,所有的比喻都是“异质同构”的,诗歌中不存在不是“异质同构”的比喻。也就是说,唐诗中凡是用到比喻的地方就是“异质同构”的,潘先生不会说比喻是李白的专利吧?
  我们试举例说明。唐诗中用到比喻的诗句极多,如卢照邻《咏史》“死人如乱麻,天子如转蓬”,卢照邻《雨雪曲》“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韦承庆《折杨柳》“叶似镜中眉,花如关外雪”,杨炯《骢马》“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杨炯《战城南》“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宋之问《芳树》“夭桃色若绶,秾李光如练”,李峤《八月奉教作》“月镜如开匣,云缨似缀冠”,李峤《道》“玉关尘似雪,金穴马如龙”,骆宾王《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聚花如薄雪,沸水若轻雷”,张柬之《出塞》“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武平一《妾薄命》“红脸如开莲,素肤若凝脂”,王维《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衰鬓日如蓬”,岑参《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人间岁月如流水”,岑参《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丝绳玉缸酒如乳”,高适《行路难》“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这些使用比喻的诗句,按照潘先生的标准,哪个是不属于“异质同构”的?
  不仅如此,潘先生用来和李白作比较的杜甫诗中,这类诗句正复不少。例如,杜甫《贫交行》“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富贵何如草头露”,《饮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乐游园歌》“秦川对酒平如掌”,《渼陂行》“菱叶荷花静如拭”,《塞芦子》“胡行速如鬼”,《北征》“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病后遇王倚饮赠歌》“金城土酥静如练”,《新安吏》“仆射如父兄”,《贻阮隐居》“荣贵如粪土”,《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昔如水上鸥,今如罝中兔”,杜甫《百忧集行》“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雨脚如麻未断绝”,《述古》“法令如牛毛”,《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莫相疑行》“集贤学士如堵墙”,《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严中丞枉驾见过》“扁舟不独如张翰,皂帽还应似管宁”,《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漰口江如练,蚕崖雪似银”,《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碧萝长似带,锦石小如钱”。这些诗句都用到比喻,当然也都属于“异质同构”之类。杨义先生曾论及杜甫诗歌中诗与史的异质同构的思维特征③,说明杜诗也是“异质同构”的。
  大量的例证可以证明,和“映衬”一样,作为唐诗中惯用的手法之一,所谓的“异质同构”,决不是李白诗歌“独特的诗性方式”。远犬吠声,短狐射影,把“异质同构”当作李白诗歌“独特的诗性方式”,这种错误太明显了。
  同时,本文也愿意在此说明,那些外来的充满洋气的术语和理论,可能根本解决不了中国诗歌研究中的具体问题。只有少数高明的学者能够把外来术语外来理论同中国诗歌的实际相结合相比照,进行研究并取得成绩。一个一知半解的“半吊子”,为什么要装作挟洋自重的“二毛子”呢?
  
  三、杜甫写景诗歌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由上文可知,映衬并不是杜甫景物诗独特的表达方式。那么,杜甫景物诗独特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呢?韩成武先生认为,杜甫诗歌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杜甫在许多写景诗歌中,经常把对景物颜色的感受放在句子的首位。这样写从作品的艺术效果角度来说,能使句子健劲有力;而从作者反映世界的角度来看,首先是在遵循着对事物的感知程序,是求真精神的体现。④本文同意韩成武先生的意见,本文认为,在诗歌创作中遵循对事物的感知程序,把对景物颜色的感受放在句子的首位,这的确是杜甫诗歌的特点之一。
  首先,把对景物颜色的感受放在句子的首位看作是杜甫诗歌的特点,是因为这种写法在杜诗中出现得最多,杜甫使用这种写法最为集中。
  把表示颜色的词放在句首并不自杜甫始,这种写法在初唐就已经出现。如李峤《马》“苍龙遥逐日,紫燕迥追风”,杨炯《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碧落三干外,黄图四海中”,骆宾王《边城落日》“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杜审言《七夕》“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张说《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旗”,《奉酬韦祭酒嗣立》“黄蕤袅岸柳,紫萼折村梅”,沈佺期《上之回》“黄麾摇昼日,青鮠曳松风”,宋之问《早发韶州》“绿树秦京道,青云洛水桥”,《长安路》“绿柳开复合,红尘聚还散”,等等。细味诗意,我们认为初唐诗人使用这种写法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所以并不构成他们诗歌的一个特点。
  到盛唐,这种写法得到继续。王维《瓜园诗》“黄鹂啭深木,朱槿照中园”,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岑参《水亭送刘颙使还归节度》“红亭莫惜醉,白日眼看低”,高适《宋中十首》(其二)“赤帝终已矣,白云长不还”,《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李白《赠钱征君少阳》“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李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崔颢《赠卢八象》“青山满蜀道,绿水向荆州”,等等。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