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把诗歌的蝴蝶钉在听众的耳朵上
作者:梁笑梅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诗歌教育是诗歌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对诗歌受众的培养和改造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美育,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更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诗歌教育不但能使学生增长技能技巧,同时也促进了智力的发展,诗歌艺术对人的成长和创造力的发挥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说具有一种文化拯救的力量,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也有着更复杂更紧密的内在联系,它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并试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提供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教师职业所附带的一份责任也是不容推卸的,讲坛对未来精神生活的影响,远非我们有时想象的那么轻微。因此,尽管有种种理由,诗歌在传播上遇到的困难,却不应该由教育来加重,一切都要从真切的阅读开始。改进学校诗词教学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环节,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特别是要增强背诵吟咏的功夫,而许多人往往忽视背诵,尤其是反对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背诵,其实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是高度个性化的艺术,每个人读之都有其所得。大量“变异诗歌”的出现,也让教育专家担忧不已,曾经为儿童所熟知的诗歌,如今已经变得不是味了,被篡改得乱七八糟的“变异诗歌”,反而让现在的孩子耳熟能详。如何在目前中小学课本中加大诗歌作品比重,调整所!篇目,使之真正变成提高青少年欣赏诗歌兴趣的契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培养和改造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表现得十分清楚,如网络媒介造就的“网民”,手机造就的“拇指一族”,都是传播媒介和传播活动成功培养和改造受众的例证。网络、IT技术的普及应用为诗歌新的写作和传播格局提供了契机,自上个世纪末,诗人(包括各种成名诗人、准诗人、预备役诗人、临时诗人)比其他类型的艺术生产者更为热烈地拥抱网络时代的到来。据统计,在网络与诗歌相互渗透最为激烈的二零零零年,一年之内有两万多个汉语诗歌网站、网页和主题论坛涌现出来。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他们在传播过程中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有思想、有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传播活动的控制者,只是控制的角度和控制的方法不同而已。这种对等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传播活动中都是行为的主体,都处在主动的位置上,他们同时面对传播活动中真正的客体——信息,需要寻求的只是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结合点。在网络世界尤其如此,诗人与读者不会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双方的角色位置是处在不断的变换之中,常常是互为传播者和受众,正是这种频繁的角色互换才保证了网络诗歌传播活动活力无限。当然,我们不能过高地评价网络在促成良性诗歌生态方面的作用,还需要把网络诗歌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实现从由量的膨胀向质的提升的转变,但最能体现网络文学优势的超文本诗歌和多媒体诗歌的那种立体美感和鲜活生动的自由民间气息毕竟打造了浩大的“网络诗众”,“广开言路”毕竟是一种突破,况且这种突破已经转而从网络影响到了地面的发表和出版环节,共同织就现代人闪烁不定的生存结构的背景。
虽然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主体,但二者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平分秋色的。传播毕竟是一个又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活动过程,就一般情况来说,每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都是由传播者一方首先开始的,因此他们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播活动的整体风格和质量,决定了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强渗性和综合性,使之成为社会最易接纳、最强有力的粘合剂,从而具有最为广泛的大众性。对于电视来说,这种强渗性和综合性的好处是,它集声响、文字与活动画面为一体的传播能力,具有特别强的现场传真感。电视的推广和传播能力是强大的,电视诗会对诗歌受众的培养和改造是另一种贡献。一九九八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一九九九年央视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许多地方电视台精品化或新辟了类似栏目,从而,在娱乐、休闲、传奇为主导的旋转大舞台上撑起一片“诗意的空间”。以央视为例,尽管央视近来出台了末位淘汰和成本核算制度,但因其相对较高的收视率和在特定的精神社区里的良好形象,《电视诗歌散文》这个“非效益型”栏目毅然挺立,且连续六年被评为“星光奖”优秀栏目。“电视诗歌散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就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阈。电视诗歌散文就是文学样式的电视化,即以电视屏幕表现诗歌散文抒情写意的电视文学样式。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晚二零零五新年新诗会在中央电视台首次亮相,“五四”至今的近二十首经典新诗琅琅而出。新年新诗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未来,我们甚至希望新年新诗会就像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一样成为经典,成为习俗,成为热爱诗歌的人们的新年庆典仪式,因为它不仅是对曾经的诗歌岁月表达一种敬意,还为我们今天的大众提供别样的审美享受。电视艺术应该更好地为诗歌服务,诗歌同样也可以促进电视艺术发展。
新媒体诗歌的出现,对传统的印刷媒体来说是一种挑战,不过,二者的关系是既有竞争又可互补。就当下诗坛而言,诗歌的传播还是以传统印刷媒体为主,新媒体为辅。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新媒体极有可能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平台和诗歌传播的主要阵地。不过,无论是在纸质文本上,还是在网络、手机、电视上,诗歌的灵魂不可缺少。
这一切诗歌传播活动的确不同程度地取得了震撼性的、即时性的、持久性的、正面的传播效果,而且这些诗歌传播形态往往体现出地域文化品格和平民性,它们是伴随着都市化进程而成长起来的,更多地表现为种种“显性”的艺术形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它们精神品格上的降低。
对受众的培养改造和教育引导肯定要建立在尊重受众的前提下,传播媒介和传播者都要明确自己的服务角色。不同的时代有符合本时代需要的诗歌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它在很好地适应社会对诗歌信息传播需要的同时,又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组成部分。受众作为有强烈主动意识的群体,在对传播媒介和传播活动施加主动、被动的控制力量的同时,自身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诗歌受众所受的影响不仅是接受了传播的诗歌信息,而且对被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进行了改造。传播环境在向受众生成时也使受众属于其环境,人按照文化理想创造着属于他们的环境,环境也通过文化创造着属于它们的人。
为了让诗歌的声音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我们可不可以把诗歌的蝴蝶钉在听众的耳朵上,然后让诗歌在心里慢慢地生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