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平空造奇 文质兼美
作者:孙 植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一部堪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历史小说巨著,标志着我国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三国演义》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与斗争,通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六百多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三国演义》善于通过描写各种战争来表现矛盾和斗争,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之战略、战术,力量之对比,地位之转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千变万化,并善于揭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次重要战争。《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非常简略,《三国演义》却因其特殊重要性而以九回(第42回至第50回)的篇幅,用浓墨重彩之笔,把故事渲染得波澜壮阔,淋漓尽致。罗贯中不仅善于错综交织地表现敌我矛盾和内部矛盾,而且擅长在紧张斗争中,用抒情笔调点染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的悠闲插曲。这样山里套山,戏中有戏,推波助澜,逐渐把故事引向高潮。其中,“曹操横槊赋诗”一节(以下简称《横槊赋诗》)出自第四十八回,从“自遣徐庶去后”至“即日回葬”结束,曲尽欲擒故纵、推波助澜之笔,深得小说文字之妙,真可谓平空造奇,文质兼美。
说《横槊赋诗》是平空造奇,首先在于此文故事发生时间的特殊规定性。从第四十二至四十八回,我们知道,一方面曹操稳打稳扎,调练水军教演战法成熟,可以即日决战江南;一方面孙、刘双方经过数月纵横捭阖的认识交流,在联合抗曹问题上取得共识,已经完成了联盟抗曹的一切准备,正是万事俱备,只待东风。南北双方针锋相对,剑上弦,刀出鞘,促成三国鼎立规模空前的恶战一触即发。而《横槊赋诗》故事正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夜,南北对峙之时。从文艺角度而言,小说中这一特殊时刻的选定,即已赋予了无尽的美学内容。十八世纪莱辛《拉奥孔》在德国乃至世界美学界引起了极大争论,其重要命题之一是关于希腊雕塑表现美的理论。莱辛从艺术作品如何取得最大艺术效果角度上,阐释了造型艺术家应避免表现感情达到顶点这个顷刻,而应选取最富有孕育性的顷刻,最大激发想象的顷刻。如拉奥孔,雕塑家表现人的极度痛苦,选取人物口形微张、心灵处于巨大静默的这一瞬间。《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的主体实战部分仅限于第四十九、五十回,而前面第四十二至四十八回计有七回的文字写赤壁之战的前期过程,从而使这七回成为演绎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对之进行充分的艺术加工和表现,显示了小说审美的巨大艺术魅力,这不能不说确与莱辛的艺术审美理论有着某种暗合。作者将赤壁之战的前期过程刻意展开铺叙,不能不说六百年前我们的小说大师罗贯中是深得莱辛艺术审美理论的奥秘的。其中,出现于第四十八回的《横槊赋诗》更是赤壁之战前期中的典型前期时刻,作者选取这一时刻宕开笔去,足见其“为文之用心”。
说《横槊赋诗》是平空造奇,其次在于其行文之变。赤壁之战前,磨刀霍霍,战鼓隆隆,万事停当,只待交接。第四十八回写道:“水军都督毛玠、于禁诣于帐下,请曰:‘大小船只,俱已配搭连锁停当,旌旗战具,一一齐备。请丞相调遣,克日进兵。’”就在读者的心随着也已提到嗓子眼的当儿,小说笔锋一转,节奏陡然间便慢转下来,闲话起似乎并无关紧要的“宴长江曹操赋诗”来,其大开大阖的张弛气势、欲擒故纵的艺术手法俱令人叹为观止。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行文手法的多变,叙事节奏的调适,平空也就造出起伏跌宕,让读者思绪万千,心中波澜不已。
说《横槊赋诗》是平空造奇,又在于其对比与渲染。一是以盛对惨。《横槊赋诗》中“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可谓极一时之盛也。而第四十九、五十回写曹操赤壁兵败如山倒,仓皇逃命,其狼狈惨怛之状亦已至绝:“……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曹操肝胆皆裂”;“火光竞天而起,惊得曹操几乎坠马”;“忽大雨倾盆,湿透衣甲”;“割马肉烧吃。尽皆脱去湿衣,于风头吹晒;马皆摘鞍野放,咽咬草根”;“大惊,弃甲上马”……二是以乐对悲。《横槊赋诗》中“操大喜”、“笑谈”、“大笑”、“共皆欢笑”,曹操酾酒临江,满饮三爵,横槊赋诗,可谓极一时之乐。而第四十九、五十回写曹操兵败逃命,其悲凉凄苦亦难以用语言述尽:“……操叫苦连天”;“心甚慌”;在乌林小路“操见树木丛集,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却引出常山赵子龙;在葫芦口“操坐于疏林之下,仰天大笑”再引出猛将张翼德;在华容道口“操在马上扬鞭大笑”又引出美髯公关云长……同为一“笑”字,然战前战后迥然不同矣!三是以虚对实。《横槊赋诗》中,曹操指南而骂周瑜、鲁肃,指东而骂刘备、诸葛亮,以蝼蚁喻彼而以泰山自比,事实上此时曹操败局已定而犹自了了也。横槊赋诗时的曹操生活在他自己设定的幻景里乃至于不能自拔:“……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相反,另一方面,江南却是连连得手,实实在在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庞统献连环计……真是知己知彼,一战可胜也。这些对比渲染的文字把《横槊赋诗》一节在整个赤壁之战中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重要位置,正是借助于此,推波助澜,成功演进了大起大落的著名的三国故事,紧扣住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弦。—— 试问:将《横槊赋诗》一段删削去,如何?我们想,罗贯中的赤壁之战势必要掉大价钱了!
说《横槊赋诗》是平空造奇,还在于其全文象征的特殊意蕴的生发。《横槊赋诗》写曹操长江大宴诸将群臣,先极写其乐,壮其文治武功之威;后在扬州刺史刘馥身上陡降悲意,眨眼间枉送却一条性命。“手起一槊,刺死刘馥。众皆惊骇。遂罢宴。” 《横槊赋诗》中这一大喜大悲情节暗暗象征和预示着赤壁之战的失利。另外,确如刘馥所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明显具有某种不得成功的隐含之意,似乎暗示着南征的无功而返。从这个意义上说,曹操横槊所赋之诗《短歌行·对酒当歌》暗含着特殊的象征意蕴。古人往往迷信,曹操也不能例外。况且是在两军对峙数月,至关重要的决战时刻,言语一定是颇多忌讳的,而憨直的一州刺史刘馥却不论场合,擅发不吉之语,真自取祸之道。
以上是将《横槊赋诗》放在赤壁之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讨论,下面再就《横槊赋诗》本身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试图发掘其丰富的审美内蕴。
《横槊赋诗》虽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的部分文字内容,但文质兼美:有着独具匠心的结构,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塑造得栩栩如生,行文之间力求变化,避免平铺直叙,语言文字简洁优美,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从而自成一篇短小说的典型格局,充分体现了小说美的生动内涵。笔者认为, 作为可独立成文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中的《横槊赋诗》有小说“六美”,依次阐述如次。
一、结构独具匠心之美。首先是叙事结构的完整性。此文开头即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为:“自遣徐庶去后”—— 徐庶洞察赤壁之战全局,胜败了然于胸,预为自身计,求得庞统之法,请兵北拒韩遂、马腾去,实避战祸;进一步又点明具体时间“时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地方是在“水寨中央帅船之上”,出场人物有曹操及文武百官;紧接着交代故事起因在于曹操“欲会诸将”。于是故事逐步展开:置酒设乐,曹操触景怀情,渐然起兴,以至于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故事发展至此,达到高潮:“众和之,共皆欢笑。”而刘馥不合时宜的进言无意间直接忤逆曹操,导致形势急转直下,曹操怒杀刘馥。最后以曹操酒醒懊恨,令以三公厚礼“即日回葬” 作结。全文读来首尾鲜明,结构完整有致,自成短小说的结构特点。其次是叙事顺序的变化性。《横槊赋诗》总体上看以时间为顺序,而又忙中不乱,间以插叙刘馥生平;另外,次第引两诗插入文章,不仅弥合得天衣无缝,且能较大程度上收到补强段落、升华文意的功效。最后是叙事节奏的艺术性。从设宴的兴起,到曹操述征南之志,数孙刘之愚,发窃喜之愿,叙事节奏由缓而急,由弱而强;再到笑谈酒酣间,临风横槊,对酒当歌,抒大丈夫之志,“甚有慷慨”,至于曹操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叹,已然把将臣之兴激起:“众和之,共皆欢笑”,于是各种节奏组合因素纷然而作,共同将宴会气氛推向高潮,此正可用白居易“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来形容殆尽矣!然而,紧随其后的刘馥被杀一节却天上地下般造成节奏的大动荡,又真如白居易描写琵琶演奏结束时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了。全文最后因急转直下的形势而简略收结,“众皆惊骇。遂罢宴。”节奏重归平稳如常,喧闹的声音、驳杂的人影似乎一下子消失殆尽,无影无踪,而一派静寂之中,读者好像仍忽远忽近地感受到嗡嗡不绝的人声、笑声、惊呼声。《横槊赋诗》按照故事发展的自然节奏展开铺叙,作为一篇短小说读来前后张弛有致,引人入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