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一曲《清明》千古新
作者:李金坤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九、唱词。清王廷绍编订的明清民歌时调集《霓裳续谱》卷二中载有一首据《清明》诗改写的民歌。其歌词云:“桃花红,梨花白,/香馥馥恰正值三春时候。/清明节,家家户户祭扫坟茔,/化罢纸钱,个个把春游。/则见那青山迭迭层层,/乱柳啼莺,百花开放,遍地锦绣。/又见那牧童顽婴,头戴竹笠,/身披蓑衣,口吹短笛在山头。/上前去秉礼躬身,/借问声‘酒家在何处’,/说与我瓯上几瓯。/牧童说——/转过小桥向东走。/杏花村飘落酒旗翻,/桃花园醉倒几个闲游。/上写着:开坛十里香、状元红,/拿来欢欢,/错过了今朝不能够。”如此改编,原诗的基本精神大体不变,而形象性、故事性则更为鲜明突出了。
十、题画诗。上海会文堂曾出版过古印本小丛书,其中则刊有据《清明》诗意而画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图,并配有据《清明》诗意自度的曲子。其曲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欲问行人去哪边?/绿杨柳下,/流水呜咽;/杏帘高挂处,/袅袅茅舍炊烟。/十里酒香,/惹人梦绕魂牵。/且劳牧童哥哥指路,/暂事流连!”文辞虽有变化,但原诗意境仍然保留,而吟唱时则更有节奏感、韵律美。
十一、广告诗。将《清明》诗的有关内容化于广告诗中,则又别具意味。著名作家刘绍棠为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写过一首广告诗便是如此。诗云:“宝泉佳酿天下闻,车如流水人如云。古今谁家酒最好?众望所归杏花村。红杏枝头春意闹,清明时节柳色新。返老还童须一醉,牛背短笛唱乡音。”
十二、争名。关于《清明》诗中“杏花村”地名究竟在何处的问题,千百年来聚讼不休,莫衷一是。据笔者初步统计,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其中著名的有6个,即:1.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东南崖下的“杏花村”;2.湖北麻城古镇歧亭附近的“杏花村”;3.江苏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4.山西省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5.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杏花村”;6.安徽省贵池县西“杏花村”。上列这6处杏花村,皆产酒,且与杜牧游迹有关,若要确认某一“杏花村”为杜牧做诗处,委实很难。不过抢争名人以为一方旅游事业与经济发展而赢得声誉与效益,亦并非坏事。就让这一“杏花村”的文化资源为大家共享,则也无所不可。尽管杜牧当时作《清明》诗时可能是即兴而为,并未实指“杏花村”为某个村庄,然而后人硬要将其坐实,那也只能听之任之,是非两便了。这正应了谭献《复堂词话》所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阅读接受文化心理效应。
一首28字的《清明》七绝,千百年来竟能对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诸方面产生如此深入而广泛的影响,此乃杜牧始料未及者也。尽管上述由《清明》诗衍生的诸多文体门类中有艺术高低之分,技巧优劣之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都体现了人们对《清明》诗的钟情与酷爱。它是一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清泉,只要你需要,你就可获得所期望的艺术养分。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今后也还将是这样。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我们则要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对《清明》诗的接受方式。随着人们对接受方式的扩大,对文学接受水平的提高,杜牧《清明》诗的影响将会更广更深更远。这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上的一大奇迹,而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清明》诗本身丰厚的情感内涵与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自然是诗歌作者、读者与鉴赏者、批评者、研究者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本文对《清明》诗题旨与做法的审美阐析,并对其在文化艺术生活的广泛影响因素所作的较为全面的论述,鄙意正在表明:中国诗歌艺术之树常青,魅力永恒!
作者系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①“十佳”唐诗排名依次为:孟郊《游子吟》、杜牧《清明》、李白《静夜思》、王之涣《登鹳雀楼》、李商隐《乐游原》、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悯农》、李白《早发白帝城》、贺知章《回乡偶书》。见1992年9月23日《新民晚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