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教育投资与教育公平
作者:颜丽红 常思亮
3教育投资存在问题影响教育公平
3.1纵向分析
我国在教育投资结构上存在的倾向高等教育,而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发展不足这种不合理现象,使得义务教育没能得到基本的保障,这与基础、中等和高等教育三级结构的自身特点不相符合。理论上来讲,教育投资应倾向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的义务教育。但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比重过大,三级教育呈现倒三角的结构,这样高等教育的人均教育经费投资在三级教育中的比值过大,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同时,师生比例也存在配制的不合理,跟三级教育的经费配制一样呈现倒三角的局面。这不仅影响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造成教育的不公平,政策往高等教育倾斜,削弱义务教育的投资能力,义务教育的辍学率高达23%。这样形成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而义务教育发展走下坡的局面,使得高等教育成为有钱人的特权、社会的弱势群体连义务教育都无法保证的两极分化的情况。严重影响教育公平。
3.2横向分析
教育投资不仅存在着严重的三级教育的投资倒挂现象,同时,各级各类教育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地方差异,城乡差异。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方的教育投资能力也就不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对教育投入的差距悬殊。2001年,全国人均教育投入367元。其中,北京市最高为2844元,贵州省最低为177元,两者相差15倍,四川、广西、江西、安徽、河南等省均不足250元。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特别是我国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性差距非常明显。2001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为76元,与最高相差17倍,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为196元,与最高相差9倍。农村教育经费尤其匮乏,2001年全国农村普通中学预标内事业经费生均拨款仅1054元,农村普通小学基建支出生均只有132元,而且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是多年来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使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这样便造成教育的两极分化,城市的教育越办越好,而农村的生均教育经费与城镇比起来相距甚远,使教育不公平愈演愈烈。
4完善教育投资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4.1加大财政教育投入
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高于教育经费总量增长速度。促进财政教育经费向义务教育倾斜,继续保持教育经费总量的指数增长趋势。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要加强教育投资的立法与执法的建设,切实保障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法规建立后,必须建立保障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真正实现依法办事。当前发展我国教育的首要选择还是应当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建立能促进中国教育发展的有效的公共教育经费拨款制度。
4.2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在保证现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这也是解决教育投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拓宽教育投资来源渠道与提高教育投资效率教育向社会大众开放,使社会力量也成为发展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又具有众多人口,这一国情决定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能满足实现教育的普及、提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投入。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各界投资教育,促进教育投资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私人和企业投资教育等,都是促进教育快速发展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办法的采用,都必须考虑到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性原则,考虑国民的承受能力。
4.3提高教育投资效率
学校方面应该努力加强成本控制,以及对学校财务的审计和监督。教育主管部门要端正自身的行政行为。教育经费,尤其是高等教育经费绝对不能被大学管理水平低下所浪费,被教育腐败所侵蚀。把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降下来,不仅可以使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得起学,减轻未来还贷所带来的精神负担,也可以使得一般的工薪家庭减轻经济压力,让教育成为能使低收入者向上流动的最重要途径。
4.4缩小教育投资的两极分化
缩小不同地区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至少不能大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区差异。我国基础教育主要由县和乡两级负担教育经费。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在财政教育投资上的不平衡。因此要加快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有义务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服务,需要加大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地区差异。
4.5依照地区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政策,特别是收费政策
不同地区收费应拉开差距。各地应当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收费标准,并依据各地的教育经济发展水平,拉开不同地区学杂费的差距,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及家长均能合理分担教育成本与价格。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投资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而这两者又正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因此,我们要以教育资源配置为着眼点,从教育投资的规划、政策、管理入手,国家、地方、学校齐心协力,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教育投资策略,改善其现状。尽量减少教育不公的现象,不断改进现有的不平等,使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经济日报,2004-4-27.
2孙祖芳.关于国民教育投资的理论与政策研究[A].社会科学,2005,(2).
3康宁,胡瑞文,等.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蒋选.我国中长期失业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
5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199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国教育报,1996-10-17.
6王善迈.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希奥多W舒尔茨[美].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8沈百福.中小学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比较[J].教育科学,1998,(4).
9丁小浩.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1990年代的变化及分析[Z].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简报,2003,(11).
10 钱志亮.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中国教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年会议综述[J].教育科学,2001,(1).
11姚本先,刘世清.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机会均等[J].中国科技论坛,2003,(4).
12 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教育研究,2002,(6).
13马骁.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测算[J].财经科学,2001,(4).
14袁连生.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不公平探讨[J]. 教育与经济,2001,(4).
15黄敬宝.政府与高等教育投资[J].生产力研究,200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