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教育投资与教育公平

作者:颜丽红 常思亮




  [摘要]我国当前的教育投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意在分析我国教育投资的现状,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因素,并从纵向和横向分析教育投资对教育公平所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投资,教育公平,投资渠道。
  [中图分类号]G5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1-0001-04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投资、保健投资、人力资本投资,而其核心就是教育投资。不同国家教育投资的政策不同,教育投资政策的制定要依据很多因素,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教育投资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会对社会公平特别是教育公平造成影响。
  
  1 教育投资的理性分析
  
  教育投资是以货币形式为主要形式的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投入到教育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资源总和。从教育投资来源上说,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或家庭投资。一个国家之所以进行教育投资根本原因是教育投资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大家有目共睹。教育为社会培养出的人才促进一国的发展进步。教育投资的个人效益表现为:家庭或个人的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教育已成为公民立足社会的基础。这样教育便成为维系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因素,她的地位和作用促使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而教育投资政策的制定不但要以教育的属性为依据,同时,还要遵照一定的原则。如遵循谁受益谁投资原则、能力原则、公平原则。国家根据教育的属性来制定教育投资的政策,来决定是由政府出资,还是由个人出资。从教育的属性来看教育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因此,教育的费用不能完全由国家来负担,但教育也不是只具备个人效益。准确来说她是一种半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和私人共同出资。同时,不同阶段的教育所具有公共产品成分的份额有所不同,从而,不同的教育阶段国家的教育投资的比重也不同。义务教育所含公共产品要素的份量比较大,因为当一国义务教育已经普及时,接受义务教育并不能直接给受教育者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但却能促进一个社会的稳定和民主。非义务教育所含公共产品要素份量的比重则比较小,教育的层次越高,带给个人的收益越大。政府投资应根据教育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的比例来定,比例越高的国家投入越高,比例越低国家的投入便越低。因此,理论上讲具有更多公共属性的义务教育国家投入应高,而具有更多私人及半公共产品属性的非义务教育政府投入应越低,更多的应由社会和个人负担。
  
  2我国现行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2.1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
  结构问题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对三级的投入比例倒挂,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远远高于义务教育的投入,而理论上应以国家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所得到的国家投入却远远少于高等教育。同时,我国教育投资也存在各级地区教育投资水平差距甚大、职业教育投资不足等不合理的现象,这影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有效率地发展。特别是在义务教育的投入中,地区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异更明显,农村和城镇学校的投入比例不合理。据调查:拥有全国大多数师生的义务教育,所获基建资金投入不到全部教育基建投资的28%,占全国教师数8.5%和学生数3.3%的高等教育,却拥有全国近一半的基建投资。2001年,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只享有约二分之一的义务教育经费和不到40%的基建投资。2000年,农村初中及小学基建支出仅占全部财政预算内教育基建支出的1.9%和3.6%。2003年,虽然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已经达到9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2.7%,但是我国9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只有77%,每年有500多万学生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前辍学。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占整个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由1990年的11.5%下降到2000年的8.4%。同时,国家投入比例很高的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比例是否合理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目前高教收费已达到较高的比重,2003年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投入为700多亿元,而高校教育收费是400多亿元,加上学生在校的各项支出,个人家庭分担比例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使一部分农村学生与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出现上学困难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国家投入较之义务教育比较高的情况下,再让个人家庭分担过重的成本也不尽合理。
  
  2.2教育投资力度不够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尽管用尽可能少的资金支付规模庞大的教育,但所需的资金也是非常巨大的。无论从投资总量还是比例来看,我国政府和社会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力度还很不够,我国教育总经费占GDP的比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2001年为4.83%,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即OECD国家1998年就达到5.8%的平均水平,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超过6%,甚至达到7%。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资不足。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多年来都不是很高,2001年为3.19%,2002年达到3.41%,与5.2%的世界水平相差很远。而1997年部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即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达到:美国5.4%、英国5.3%、日本3.6%,韩国3.7%、巴西5.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我国教育投资存在的又一主要问题。2002年,我国义务教育总投资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只占76.7%,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由政府承担,政府投入经费一般都占总经费的85%~90%。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在2003年已达到17%,但早在1996年,发达国家的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已为54.75%,其中加拿大为90%、美国为81%、澳大利亚为76%、法国为52%、德国为45%、意大利和日本为43%。教育投资的力度不够这从宏观上造成了我国教育投资体制的不合理。
  
  2.3教育投资体系的不完善
  根据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教育是一种人力投资,人力资本是私人性极强的资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教育社会收益率比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低,在教育投资中,根据“收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个人必须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但我国却存在着高等教育社会投资大而个人回报率低,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关系扭曲的现象,这种扭曲导致了“读书无用论”。我国的工人、农民的收入相对教育成本而言普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教育投资的水平。同时,我国在教育投资体制上存在教育经费筹措过程中违反有关政策,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不顺、事权和财权不统一的现象,就算我国的教育投资的力度加强了,结构也合理了,但实际操作者是人,是管理者。如果在经费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漏洞,或政府的投资行为不规范,那不管国家怎样加强投资力度也无济于事。
  
  2.4教育投资渠道过窄
  教育投资的渠道过窄也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一个原因。我国虽然多元投资主体的筹措架构已经确立,但政府之外的其它渠道并没有完全畅通。从教育投资来源看,我国近10年教育投资渠道逐渐变窄,政府教育投入相对量减少,教育税费、集资减少,企业教育投入减少,只有个人教育投入在增加。我国教育经费筹措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性拨款。而且我国属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渠道诸如:预算内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教育税费占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企业办学经费也呈下降的趋势。社会捐资、集资的经费所占比例也从1990年的8.60%降到2000年的2.96%。其他的民间力量也很少动员起来,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全面控制和垄断了教育特权,投资制度过于僵化所致。中国的市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只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垄断权力被减少,学校独立和自治的空间加大,民间力量一定会迅速补入教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