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西北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作者:孙 茜
3.4发挥政府职能,促进西北民族高等教育发展
教育首先应当是政府行为。2002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务院的决定给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它表明了国家对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心和信心。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就需要国家宏观性、整体性、政策性的指导。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必须有充足的教育经费作保证。纵观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2%上下徘徊,而同时代的发达国家大约占5%左右,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应在4%左右。投入严重不足,使我国的教育出现了低投入,大规模发展的畸形状态[5]。地处偏远地区的西北民族高校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政府强化自己的责任,对于经费不足的西北民族地区建立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资助扶持政策,支持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保障弱势群体接收教育的权利,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缩短西北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进而缩短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的差距。政府是投资主体,在政策西移时,要抓重点,抓大项目,既要从宏观上整体规划西北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又要有重点的优先解决一些困扰西北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诸如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特殊学科专业发展,试验设备陈旧、不合格,生师比过高等。改变这种办学主体单一、体制不灵活的局面,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东部发达地区社会力量在西北民族地区办学,或是面向民族和西北地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办学的方式来吸引投资,发展多元化办学模式;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可以收取部分成本与政府投资相结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被闲置的教育资源,全面促进西北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3.5充分利用网络,兴办现代化远程民族高等教育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通过教育的发展为其培养建设民族地区的高级专门人才,才能实现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针对西北民族地区地域广阔、人口密度低、分布分散的特点,要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网络化远距离教育具有经济、开放、灵活、针对性强、容量大的特点,且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可以使偏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另外它的交互性特点,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其具有投入少、见效快、覆盖面大的特点,充分利用了教育的优秀资源,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技术为教学服务,对于改善西北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夏铸.西部开发与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03,(3):5.
3 曹文忠.西部地区科技人员状况一览[N].光明日报,2000-3-24.
4任中夏.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发展战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6.
5 王鉴.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战略[J].民族研究, 2002,(6):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