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高校学分制下教务管理创新

作者:童爱玲




  [摘要] 本文从完善教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研制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实现教务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强化教务管理队伍建设,彰显和提升教务管理专业化等三方面,阐述了对学分制下教务管理创新这一命题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学分制,教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1-0021-03
  
  以教学管理为核心的教务工作,是联系高校整个办学机制正常运转的枢纽;教务工作的成败优劣,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质量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建立和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高校教务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潜心致力于该课题的探索与实践。
  
  1 完善教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1.1 建立和健全与学分制相适应的选课机制
  选课制是学分制下教学模式中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选课制才能实现弹性学制,因材施教。而选课是教务管理中最复杂的过程,需要完善的选课制度来保证选课的顺利进行。
  首先健全管理制度。全面修订了《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对“选课程序和手续”、“课程开设与施教”以及“课程考试与成绩记载”等作出一系列明文规定;并制订了具体配套的《选课须知》,对每学期学生选课的学时数、学分量和课程类别作出限定;同时按学期制发《选课手册》,按计划对供选课程的师资、课程学分及上课的时间和地点作出规定;使选课工作有章可循,有疑必答;
  其次完善管理职能。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在教务科设立了选课中心,对全校学生的选课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并开展相关咨询,同时负责与选课紧密相关的课室调度管理,以确保选课工作顺利开展,并圆满达成。
  同时规范管理程序:一是固定选课的时间。每学期于选课开始的前一周下发选课通知和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凭有导师签名的选课申请表在规定时间内到选课中心选课,以免由于时间的随意性而造成个别学生漏选;二是落实选课的结果。选课结束后,要求各学院及时向任课教师书面提供相应教学班的人数及名单,不得随意更改。学生选定课程后就必须参加该课程的上课和考试。
  
  1.2 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学籍管理体制
  本着“弹性学制,柔性管理”的指导思想,跟踪教学改革和人才市场的变化,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适应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把关,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籍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操作问题。
  1)改革成绩管理办法。改传统的百分制记分方法为学分绩点制,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的“量”,以绩点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并规定课程的学时、考核成绩与学分绩点的对应关系。通过学分绩点制的管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建立免修、免重修制。以重修取代补考,并取消留、降级制度。规定学生所选课程考试不及格可以重新修读或改修其它课程,学生可根据选课手册自行确定重修时间;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某门课程的知识,可申请参加免修或免重修考试,其考试成绩达到规定的分数,即可获得该课程相应的学分。这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3)完善结业生回校重修制。放宽结业学生回校重修课程的有关限制,对因未修满学分或有不及格课程而结业的学生,允许其回校重新修读,一旦成绩合格,准予换发毕业证书,从而使不合格率降到最小比例,为培养合格毕业生提供了保障体系;
  4)提供转专业学习的机会。打破原学籍管理规定对转专业的严格限制,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和特长发挥搭建平台。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从01级开始,普通生自02级起有转专业学习的机会,几年来全校有三百余名学生实现转专业学习的愿望;
  5)推行双学位制。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第二学士学位。规定学生入学后8年内修得某一专业76学分(包括专业课程和学位论文的学分)者,均可申请第二学士学位。现已有毕业生修满规定学分,获得双学位;
  6)实施弹性学制。打破传统学籍管理体制下单一计划修业年限,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年限适当弹性化。学习成绩优秀、提前修满学分、综合考评优良者可申请提前毕业,而对不能如期毕业的学生可放宽在校学习时间,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如允许学生在读期间中断学业进行创业实践,然后再回校继续完成学业。目前,已有学生中途休学踏入社会就业;也有学生修完学分提前毕业,其中一人的毕业时间提前了一整年。
  
  1.3 建立和优化教务常规管理机制
  教务常规管理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且具有历史延续性,而学分制的实施又使管理工作更显复杂性。因此,要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还必须以科学的思想体系为指导,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建立稳定、和谐、高效的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管理体制的优化。'
  第一, 建立能级管理机制。确立“人本”管理思想,强化管理职能,对传统的集权式教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改一级管理为分级管理。在学院设立了教务办公室,充分调动校、院两个积极性。在加强和保证学校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分权、放权,充分发挥学院教务管理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应变性,形成有授权、有监控的统一领导与分散管理体系;在具体工作中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使全校的教务管理呈现清晰的管理层次;
  第二, 建立常规管理工作流程。为确保常规管理规范有序,充分发挥教务管理的控制职能,建立了规范化的操作程序,构成了管理程序化的运作机制,即围绕教务管理具体工作目标,健全管理环节,对其实施过程加以分解规范,力求每项工作有章、有法、有格、有序;既清晰地勾划出教务管理各岗位的工作范围与职责,使教务管理各项工作序化和优化,同时又增加了教务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师生员工监督每个管理环节,从而提升了教务管理水准,提高教务管理目标实现的期望机率。
  
  2研制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实现教务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计算机的发展使传统的树状管理模式转变为网状管理,教务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为此,笔者逐步建立了信息化管理模式,以计算机辅助管理为主要手段,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对教务管理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存储、传播和反馈,使教务管理工作快速、方便、准确、规范、安全地得以实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显著地改善了浙江师范大学的教务管理水平。
  
  2.1积极开发“教务管理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
  2000年开始,分阶段研制适应浙江师范大学学分制的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先后完成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毕业资格审核及排课等子系统软件的开发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至今,选课系统已顺利完成全校本科各年级学生的选课任务;成绩管理系统在校、院两级教务管理中全面运行,该系统对教务处、学院教学秘书和学生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限,学生输入个人学号和密码即可自由查看自己的学业成绩;学籍管理和毕业资格审核系统在相关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排课系统(课表编排和教室调度)亦已投入正式使用。
  
  2.2严格实施“电子注册”制度,实现学籍学历管理电子化
  根据国家进一步规定,从2000级学生开始,实施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信息上网管理制度,积极使用教育部推广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全校及校外教学点的所有在校生建立了数据库;从新生入学信息到毕业证书发放、转入校友库,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学籍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毕业生完整的电子档案,从而使浙江师范大学学籍学历管理工作达到了“建立信息——动态管理——电子注册——网上查询”的规范化管理目标。以高技术性的管理手段,使学历证书从传统的纸质文凭管理,实现了现代数据化网络查询服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