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中国高等教育深化问题及对策

作者:尹希果 王燕飞 谭志雄




  [摘要]高等教育深化现象是我国目前教育发展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其直接后果是使教育的信息甄别功能加强和生产功能削弱,导致知识失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深化的现状出发,分析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深化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对我国高等教育深化问题的解决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深化,知识失业,高等教育投资。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2-0095-04
  [收稿日期]2005-09-19
  [作者简介]尹希果(1972-),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王燕飞(1982-),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教育深化(educational deepening)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获得高学历的就业者由于市场就业压力而不得不从事那些本来并不需要高学历的一般性工作。教育深化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从个人角度看,随着教育供给的增长,个人能从教育中获得比接受教育支付的成本更多的收益,使得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持续扩张;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看,又存在一个最优教育年限,当个人接受教育的年限为最优教育年限时,教育产生的社会效益才是最高的。二者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便是教育深化。教育深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教育的信息甄别功能加强,而使其生产功能弱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任何教育水平都不足以保证就业,造成知识失业。
  
  1我国高等教育深化的表现
  
  我国的高等教育深化现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模式与实践相脱离的具体表现。分析我国教育深化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其一,高等教育超速扩张,表现在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远远超过了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增长,超过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其二,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占整个教育投资的比例失调,表现在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占整个教育投资的比重过大;其三,私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长过快,表现在高等学校学费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居民可支配性收入的增长。
  
  1.1高等教育超速扩张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应保持一定的扩张速度,以保证国家建设有足够的智力相支持。但高等教育超速扩张,会使社会智力富余,导致就业不足,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表1描述了1998~200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超速扩张的现实情况。
  表2显示,自1999年开始,人口的自然增长一直较为平缓,保持在7‰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到2002年出现了负增长。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率却一直持续增长,从1999年的2.17%飙升至2002年的29.05%,远远超过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和普通高等学校就业率的增长。
  
  1.2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比例的失调
  高等教育耗费巨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我国高等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由于教育经费的有限性,对高等教育投资增多,也就意味着对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的投资减少,而且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情况,整个社会资源也是有限的,对教育投资过多,也就意味着对经济建设等其它方面的投资减少,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其他方面的发展,对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是不利的。
  1998~2002年期间,我国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整个教育投资的比例严重失调,大大超过了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的投入量。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为3010.00亿元,占到了整个中央教育经费支出的91.78%,1999年为3348.31亿元,占教育经费支出的93.08%,2000年增长到3857.28亿元,占整个中央教育经费支出的95.00%,2001年、2002年也保持在90%以上。如此大的投入比重,使得我国本来就不十分发达的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造成高等教育供给超过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的供给,出现超额现象。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发育迟缓,而高等教育又因缺乏合格的智力供给,导致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和严重的就业不足。
  
  1.3私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增长过快
  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育经费相当有限,如果对高等教育实行免费教育或义务教育,既不可行又不经济。因此,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收费制度,在国家进行教育投入的同时,私人也会支出相应的费用。但私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也只能是适度的,因为如果超出一定的限度,严重到影响人们的生活,不仅会降低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福利增长,还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扭曲,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集中在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免费制度,私人几乎不用花费任何教育费用。到90年代逐步开始收费,尤其90年代后半期,大学生人平均学费上涨至4500元/年左右,是90年代初的几十倍,而同期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仅增长两倍多。大学学费的急速增长,使私人的高等教育投资在整个居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和人口的再生产以及生产的扩大再生产。
  据统计,我国大学学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46.15%,比发达国家高出了几倍,加拿大的比率仅为7.2%。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8年城镇小康型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为16275元,如果三口之家日常开支按月人均300元计算,一年需10800元,年结余5475元。这5475元还要承担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制度改革增加的各项支出。即使对小康家庭而言,目前的学费也已是他们承受的极限。如果把贫困、温饱型家庭加起来,有91%的城镇居民承担不了学费提高带来的经济压力,更不用说农村的家庭。
  
  2我国高等教育深化产生的原因
  
  2.1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选择
  对于我国政府而言,对高等教育进行重点投资在目前是最理性的选择。因为高等教育有着很强的外部性,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对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比较高的,它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比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高。
  从社会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占到了总人口的70%,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有助于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高等教育不仅可以为未来经济发展培养和储备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后备人才,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就业缓冲,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再者,居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而且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潜在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从我国政府的角度来看,投资高等教育,是一种完全符合国家利益的长期理性行为。
  
  2.2私人对高等教育需求持续扩张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居民对高等教育表现出更大的热情。这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对政府的教育政策富有弹性,只要招收政策稍微变动,高等教育的需求便会表现出很大的波动。而使得私人教育需求随社会教育供给增长扩张的内在动因主要是基于教育信息甄别功能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对不同教育程度收入预期的改变。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