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中加教学方式的差异

作者:吴显英




  [摘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对比国内外教学方式的差异并根据情况加以借鉴,对改善和提高教学有重要意义。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中国和加拿大高校在组织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同,文章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剖析其原因,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教学方式,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2-0115-03
  [收稿日期]2005-06-22
  [作者简介] 吴显英(1973-),女,浙江杭州人, 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管理、跨国经济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高校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与国外知名学府建立合作关系,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的目标。而课程教学的中外接轨是其中重要措施之一。但由于文化差异,其教学模式与教学特点有很大的差别,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
  商务谈判课程是中外各高校管理学科的重要专业课之一,谈判理论与技巧的学习与掌握对商学院的学生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商务谈判课程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使学生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实战能力,提高学习效果,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此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组织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一般说来,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很大,期望值很高,这也对教师教学组织提出了一个挑战。中加高校对于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但教学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2从商务谈判课程看中加教学方式差异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看。在中国,教学内容比较偏重于课程知识的系统性,教师一般有特定的一本教材,并以此为依据,注重课堂上的讲解,强调课程内容的条理性、系统性。而在加拿大,更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实践。教材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一本特定的教科书,如谈判课教师选择三本书和一本讲义作为教材,三本书是该领域实践者的专著,有观点,有实例,角度不同,各具特色。而三本书作为教材并不是教师上课讲解的内容,而是要求学生课后阅读。课上的讲解多以述评为主,以及对模拟谈判的总结等;
  其次,从教学方式上看。中国传统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的程度有限。虽然近年来也在积极尝试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形式,但是由于教学资源的相对短缺以及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等很多原因,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加拿大,有专业人员编写案例供教学之用,教师只要从中进行选择即可。也有专业的公司制作教学光碟,教学录像等,类似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且教室几乎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无论是录像带,VCD,幻灯片都可以很方便地应用到教学中。以谈判课为例,此课程共有二十七次课,每次八十分钟,其中案例九个,占约三分之一;客座教授讲座五次;看录像片段八次,长短不一。案例由简单到复杂,从一对一的单人谈判到三人一组的团队谈判;有的课上谈判,有的提前布置材料,进行分工分组,下次谈判之前交一份谈判计划或方案。客座讲师来自不同领域,有企业界的总经理、总裁;也有以前的校友、成功的创业者;也有社会机构的工作人员。他们从各自的经历、工作经验中谈对谈判的理解及自己对谈判实践的体会与总结。通过这些专题讲座,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切地理解谈判的真谛。录像的选择长短不同,有的只是几个镜头,如某部电影中讨价还价的片段,但往往恰到好处;有的比较长,是一个公司成长的经历,或是一个项目合作的过程,让学生从社会生活实践中体会和印证谈判的存在和技巧。总之,这里的学习方式很多样,从课本上、教师的讲解中、客座讲师的经历中、录像或文学作品所反应的生活中、以及自己亲自准备并与同学进行的模拟谈判中学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总结去评价,比起单纯的讲解,教学的效果确实不同;
  第三,从教学考核方式看。中国传统教学一般对平时要求不高,最后一张考卷决定成绩,考核简单且易操作。学生通常一学期轻松学习,很少有平时作业,到期末考试前认真准备,紧张复习小段时间就可以应付。而且在许多学校的考核中并不计入平时成绩,最后一卷定高低。加拿大的高校考核相对比较复杂,考核一般由几部分组成。如谈判课上,出勤占10%,三次平时作业占60%,最后结课论文占30%。这种安排使学生从课程一开始就认真对待,且三次平时作业占的比重很大,因此,不可能靠最后的突击拿到好成绩。还有很多课程最后考评还有一项课堂演示(Presentation)。有的课程设有一次到两次中期考试。这些考核方式在学期开始的第一次课上发给每个学生的课程大纲中就有明确的说明,同时清楚地写明每次交作业的最后期限;
  最后,从其他方面看。中国文化中,师生关系中是教师占主导,更具权威性。师生平时的沟通很少。相比之下,在加拿大师生关系更亲密,教师与学生互称名字。教师上课可以随时被打断提问。师生联系很多,按要求在学期的第一次课上,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自己的联系方式,包括电话、Email和办公时间、地点,以便学生通过多渠道与教师经常沟通。另外,加拿大教学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很高。大多课程的课件、参考资料、作业安排、最后期限提醒等都可通过点击进入相应的网页来查看。一般说来,在网页上的课程教学资料都设有密码,注册的学生有权进入查看或下载。此外,学校的基础设施很好,各教学楼、图书馆和一些公共场所都有电脑可以上网,只要输入自己的名字、密码即可,非常便利。网络这一多媒体手段已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促进学习的工具、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3原因分析
  
  中加在教学方式上存在以上种种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化差异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首先,加拿大属于情感外露型文化,而中国属于情感内敛型文化。按照Richard R.Gesteland 的划分,文化可以分为情感外露型文化(expressive culture)和情感内敛型文化(reserved culture)。其中,情感外露型文化在与人沟通时表情丰富,语调富于变化,沟通者习惯目光接触,交往空间相对较近,身体语言丰富。而情感内敛型文化中,人们说话温柔,很少打断别人,对沉默习以为常。避免与对方的持续深入的目光接触,很少用手势,面部表情平淡拘谨。交往距离相对较远。除了握手不习惯更多的身体接触。
  加拿大属于相对情感外露型文化,师生在教学沟通中都比较积极,语音、语调、表情、身体语言都富有感染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乐于表达,与人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上课也很少站在讲台后,而是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较多。而中国属于相对情感内敛型文化,师生在教学沟通中面部表情很少变化,给人感觉很冷静、冷淡,语音语调相对变化也不大,缺乏感染力。学生慎于发言,不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上课时大多站在讲台后面,很少与学生亲密接触;
  其次,中加文化中时间观念也不同。相比之下,加拿大人时间观念较强,安排事情比较具有计划性,拜访一般需要提前预约,日程表被严格遵守。反映在教学中,每门课程有十分详细的教学计划,每节课的内容事先都有规划,教学日程表一般被严格遵守。学生对规定的作业或考核的最后期限事先就很明确,并严格遵循。中国在教学计划方面,多是框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