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张淑梅
[关键词] 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6)03-0218-02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法律文本。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本科教育按照“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强化能力、注重素质、提高质量”的改革思路,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深化教改、全面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为依托,以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学术和教学水平为关键,以加大投入和改善教学条件为保障,积极探索前进、努力构建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新体系。对全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逐年进行修订,实践证明这大大的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1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1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
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拓宽专业基础学科的范围和基础教学的内涵,体现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奠定基础。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
1.2整体优化原则
培养方案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和安排要整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整体优化。要从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的角度精心设计,合理取舍,通过整合、优化,构成新的课程结构,使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找准自己在培养方案中的位置。
1.3厚基础、宽口径、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
按专业大类即学科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群、工程技术基础课群、人文社会科学课群、专业平台课群、专业选修课群等五级平台课程。在保证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层次性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与优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坚持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强调专业交叉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夯实学生的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强、素质高、专业面宽的综合性人才。
1.4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新的培养方案要求各专业理论教学时数(含课内实验)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除发挥课堂教学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外,积极开辟课外“第二课堂”,为学生个性拓展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利用课外时间对课程的相关内容及前沿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根据学科发展趋向,适时开设反映学科前沿动态的讲座及博士生多学科系列讲座课程,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1.5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原则
新培养方案强调各专业的各类试验、实习,四年中不得少于38周。要把课内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比例。
1.6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深化教学改革
把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作为深化教学改革工作的组成部分,积极推广已取得的教改成果,探索新的教改经验,将教改成果固化于培养方案中。
1.7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
2 新的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与实施
2.1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传授知识,主要通过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在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举的前提下,前期着重打好宽厚的基础、加强通识教育,后期突出专业教育和交叉培养。前期按专业大类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后期增加选修课种类、扩大选修课比例。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学生的自我设计设立通道。
能力培养,改革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学英语的“沐浴式”教学法,从优化语言环境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外语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大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验教学环节,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本科阶段的教育目的,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新的培养方案中并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两课”的课程设置实行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分别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减少理论讲课时数,增加实践课时。为了使课外实践真正收到实效,学校把“两课”实践教学改革列为教改项目进行研究与实践。“两课”的“一张纸”考试方法,体现了“考能力、重素质”的考试观念,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中的作用。依托学校党校、团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2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植精品课程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上一轮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课内学时约2600~2700左右,新一轮培养计划要求在2500学时左右。压缩学时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压缩学时又保证质量的保障是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学校要求在制定培养方案的同时,制定全新的教学大纲,以此作为完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和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2003年学校建设省级精品课程2门,2004年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9门,2005年学校建设省级精品课程5门。通过对系列课程内容的精选和整体优化,使整个课程群的教学质量达到较高水平,促进了专业特色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3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的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在理论教学总学时压缩的情况下不得压缩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科类实践教学不得少于38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学时不得少于实验课总学时的80%。开放式实验管理模式,加大了实验室的运行成本和教师的工作量,给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实验中心开展的“开放实验室预约管理”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探索开放实验管理开了个好头,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学生通过预约实验时间,可以自主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所选择的实验项目的设计,然后,在给定的实验学时中,到实验室进行调试、测量和答疑。这样的管理方式既节约了课内学时,又使设备议器得到充分利用。以2004~2005学年为例,全校有实验课程总数为97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程88门,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为91%。全校43个专业实验室全部实行全天开放或实验期间全天开放。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实验室不仅要求时间开放,同时对实验内容开放也做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自2002年建室至今,一直坚持由学生自拟题目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独立完成实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三年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先后有学生45人次在《仪器仪表学报》、《信息与控制》、《国际信息科学学报》等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8篇专业论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