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唐 杰 张 辉 郑艳改
1)教师发布教学内容:①教师将制作好的教学内容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学生,学生可以自由的安排从网上了解教学内容和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可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一些难点,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这种途径教师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并将这些知识作总结概括,以便在课堂授课时为大家解决;②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计划在网上定期发布“每周课程”;③设定评价指标: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用于学生自我评价;另一方面照顾高校学习者程度不均衡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A、B、C提示,建立自己学习的切入点,达到素质教育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目标;
2)教师在课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主义方式获得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构;
3)网上交流:教师根据最近的报纸、新闻、以及网上出现的热点问题在网上和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个性化思维能力,阅读思考能力,教师和同学们都能通过这样一个双向多重交流的形式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4)作业及评价:作业和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因素,教师每周都要布置作业,如以基础知识应用为目的的习题。作业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传给教师,教师给予反馈意见。但教师一定要把评价重心放在学习行为的评价上,主要是对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的知识是不同的,因此要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针对不同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意见和学习建议,对有独到见解的题目设立精品区,供大家分享交流。
4.3第五周
教师设计三种题型进行测试,一是知识理解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情况,一般采用选择题的方式;二是总结综合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所学知识是否能理顺清楚,一般采用讨论题和推理题方式;三是对学生创造思维的考察。
测试完毕教师务必在本周内完成评价并反馈给学生,进一步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如果学生的测试成绩都很优秀或者多数优秀,即表明达到了教学目标,可以根据原定计划进行实验课开设;根据成绩教师将学生分为十组,每组七人并且由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安排简单的实验题目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每组题目不得相同。如果测评成绩不理想,则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推迟原有计划,抓紧时间,在正常教学进行的同时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或教师补课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成绩。
4.4第六~九周
教师按计划进行教学,同时在这几周内进行学生实验。
4.5第十周
教师对学生进行测评。
4.6第十一~十三周
教师根据第十周测评情况进行教学,同时安排复杂的实验题目供学生选做,教师对实验给予评价。
4.7第十四周
教师进行测评,同时根据实验评价,安排学生以原组为单位,自行提出1~2 个实用性实验题目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制作学生电子作品,各组自行安排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派出代表与教师、其他组代表进行交流。
4.8第十五、十六周
教师进行正常教学,开展网络总结交流,布置作业并评价。
4.9第十七周
考试。包含平时成绩和最后的基础知识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作业、实验、网上论坛各占20%,基础知识的测试占40%。教师根据考试和学习过程的评价给予学生综合评价,招集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展示电子作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在实验环节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接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如对学校学生饮水和纯净水成分的测定和比较,就特别有意义。教师对具有创新意义的题目加以表扬和推行。例如:就食品市场出现的“苏丹红”事件展开讨论,根据检验食品中的“苏丹红”的标准方法进行实验,研究部分食品中是否含有“苏丹红”,尤其是带有可疑颜色的食品。
该课程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学习符合学生自身目的时才有意义;当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时才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意志与情感)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13~14]。在学习中讲究民主、自觉学习,融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于一体来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
当前英特尔未来教育能否有效的实施,主要受三个条件的制约:一是信息技术与设备的条件限制;二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三是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大量有效的学习资源。只有学校、教师、学生这三方面有效的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涛,孟宪凯,郭友.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在师范院校推广时应注意的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3,(9).
2李玉斌,姚巧红,王键.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与行动研究之互融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4).
3李伯黍.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祝智庭,黎加厚.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英特尔未来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4)
5 刘儒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4,(2)
6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7 韩晓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5).
8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9周红春,谢雨萌,赵海霞,等.“有机化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3,(9).
10李芒.论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和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04,(5).
11 赵晶.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2,(5).
12 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2, (1).
1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4李克东,何克抗.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