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适应·平衡·和谐
作者:李家黎
2.3提倡开放式文化生态氛围,构建完整的教师发展模式
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表现在教师角色扮演上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文化生态学强调全面,提倡开放。在教育领域里,也就是要改变教师固有的传统角色,努力营造一种开放式的文化生态氛围,构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发展模式。开放式的文化生态氛围对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转变学校的管理模式。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过程,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许多环节,作为文化生态学所重视的外部因素之一的学校管理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要着重考虑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真正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管理制度和机构,重视学校生态系统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及精神、情感与文化氛围的建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为弘扬教师美好的人性服务;
其次,转变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教师传统的在职教育模式主要是训练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科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全面、开放的文化生态观使教师的在职教育模式由训练模式向开发模式转变,给教师极大的自主权。教师继续教育不必强调专业对口,教师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选择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及导师,加强综合性学习,以适应教学的“交往性”活动要求;
第三,转变教师培训局限时空的模式。教师的培训时间多集中在假期,虽然时间完整,可与实际的教学活动联系并不紧密。开放的文化生态观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而是提供给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给他们广阔的空间,给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师资培训时,不必遵循以往一定要选择教师进修学校或师范院校的规律,不必只局限于“校本培训”或“教师发展学校”。与其他人一样,行路、交友与读书,对教师的发展同样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良师益友,过健康快乐的生活才能给教师开放的心态与人格,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这样,教师才能以自身的发展去促进学生的发展。
2.4创建学习型文化生态系统,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学习型文化生态环境也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文化生态环境,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全社会的人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人们积极创建学习型文化生态环境。这种文化生态环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来创建的。
学习型文化生态环境也包括个人、团队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他们在共同愿景所统领的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愿景所引导和激励下,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在学习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型文化生态环境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能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创建学习型文化生态环境,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模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在研究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认为可持续发展旨在协调人、社会与自然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下了一个国际广泛认同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教师的职后培训之所以面临现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却在于模式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解决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现象呢?我们可以结合文化生态学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来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
首先要以发展的持续性观点作为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立论点。将教师的职后培训地点从传统的进修校或教育学院的教室搬到实际的教学和活动中,以行动引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教师的职后培训也要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的模式中进行,这样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们的专业发展才能得到行之有效的提高;
其次,要以发展的和谐性作为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点。这也就是说,在教师职后培训的时间上应该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和谐、一致。许多教师之所以对职后培训有抵触情绪,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培训占用了他们大量的假期休息时间。根据文化生态学的和谐观点,可以将培训时间与教师的假期调节开,使用轮流培训的方式,这样既不影响教学也不影响教师的假期休息;
再次,要以发展的公平性作为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着眼点。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经费的分配模式也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许多教师不愿参加培训的原因是因为培训花去了他们本来就不多的工资。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变当前教师培训费用的分配模式,通过平衡原则,由国家和地方承担大部分培训经费,教师承担小部分,或者是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制定政策,要求教师的培训费用应该全部由国家和地方承担。只有教师职后培训的模式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的利益在培训中没有受到损害,让其体会到自己是培训活动的受益者,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2.5 构筑和谐化文化生态环境,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从字面上来看,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井然有序。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就是说构成文化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都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各方面的因素得到有效的协调,通过处理好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来保证文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就是让社会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益冲突。我们在教育领域所要构筑的现代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就是构筑一个以人为本,能够协调好文化生态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够充分激发师生内在活力的一种文化生态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及社会的环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推动剂的作用。试想一个整天忙于应付学校人际关系或为明天的午餐而担忧的教师,又怎么会有心思去顾及自己的专业发展呢? 所以,要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就要给他们的专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社会是一个有机有序的生态系统,学校、社会和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对他们的专业发展非常重要。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能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却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要有和谐的文化氛围,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社区要给予教师充分的理解,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国家和地方要保证有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和合理使用,保证他们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家长不要给教师过多的压力,要把衡量一个教师优秀的标准放在是否为学生全面发展而服务上,而不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
同时,在教学中,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教师专业成长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使人类原本具有的内在动力,以极其自然而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因此,教师也应该考虑到课堂生态环境对其专业成长的影响。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尊重、关心、赏识每一个学生,使课堂生态环境随时处于宽松和谐之中。
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一种文化合力,在无形之中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只有处于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才能真正的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和自我发展中,通过激发他们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以此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Sutton M Q,Anderson E N.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Ecology.New York:ALTAMIRA Press,2004.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3林崇德,等.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
4范国睿.教育生态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
6叶澜,白益明,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