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在美育教学中升华传统美德
作者:多淑金
人类的自身力量与劳动创造,与顽强拼搏,与艰苦奋斗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热爱劳动,善于创造,敢于顽强拼搏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美,欣赏美!
天才在于勤奋。著名女作家冰心早年的诗集《繁星》中有这样一首诗:
成功的花,人们
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它的嫩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俗话也说:“梅香原自苦寒来”,古今中外,一切有作为的人谁不曾有过常人难于忍受的艰苦奋斗的历史。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的黄金时期,物质财富比起过去那些艰难的时代,无疑已有了质的飞跃,多数人除了吃饱穿好外,还有适量的财力外出旅游,休闲,讲究生活的质量和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可以躺在现有的成绩上不再进取,忧患兴邦。我国目前尚有几千万人没有脱贫,就是已进入小康甚至富裕的家庭,也是创业容易守业难。俗话说“家富几娇”、“富不过三代”。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不进则退,如果不图进取,上辈根基再好,不久也会被淘汰出局。至于事业,学业那就更是无时无地都需用心计较、惨淡经营、顽强拼搏、刻苦钻研。所以说,为了事业,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我们仍大力赞颂、弘扬顽强拼搏的美、艰苦奋斗的美!
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第一次离京就是去西柏坡参观瞻仰,并重温毛泽东同志进城前对全党全军的谆谆教导:“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言简意赅,愈味愈深!
人人喜欢美!生活离不开美,但同时也离不开劳动创造,离不开顽强拼搏,离不开艰苦奋斗!
4从挚爱的美到忧国忧民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下了个有名的定义:“美就是生活”!就是说美存在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类社会生活是美的源泉。
美学这个概念,对应的西语是Aesthtica(音译“伊斯特惕克”),其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人类社会离不开感觉和情感。人与动物的区别除了会劳动之外,另一重要特点就是会思考,有感情!挚爱是感情中的精髓。挚爱有对亲人的爱,对家乡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或者说,起始于对亲人、对家乡的爱,升华为对社会、对祖国的爱!爱之愈深,感情愈真挚、强烈,美的价值也愈高。
仁爱之心,人皆有之。一般地说,在顺境中,在融和状态下,对人对事表现出仁爱是平常的;但如果在逆境中,面对个人得失甚至生死抉择,需要牺牲小我,顾全大我,把幸福施于别人,把困难、牺牲留给自己,那就不那么容易,甚至可以说很难很难了。但也正是这种“难”才显示其崇高,显示出其无与伦比的美。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这种美的写照,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是这种美的写照。罗盛教、邱少云、欧阳海等众多青少年学生们熟悉的英雄人物们都以年青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诗篇,铸造了一出出崇高的光辉典范。
青年学生大都读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之《与妻书》!这是一篇爱憎分明,感情色彩十分强烈不可多得的美文。烈士修书之前明知要牺牲,但视死如归。“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伸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不顾汝也”……信中既有“疏梅月影”下“低低切切”的私情,更有“以天下人为念”的豪言壮语!从对妻子的深情至爱,到“为天下人谋永福”而勇于“就死”!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这是多么崇高的挚爱!文因情而增辉添彩!令人激动,令人惊赞!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是一篇青年学生十分熟悉的美文。文中不仅有诸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以及“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矅,山岳潜形”、“春和景明,波涛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欧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等等出色风景描写,最为感人的乃为结尾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及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乃千古绝唱,达到了美的最高境界!
当今的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实际就是中国历史上“忧国忧民”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升华。青少年学生将来都有可能成国家的栋梁,承担社会的重任。所以应从现在做起,从我开始,升华自己的思想,净化自己的灵魂,真正的以“忧国忧民”做为自己前进的方向!
5“润物细无声”与情操陶冶
美育与思想品德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区别。一般地说,美育教学大都是通过一些生动、具体的音乐、诗歌、小说、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和典型形象,熏陶人、感化人,在“润物细无声”中升华人的精神境界。这种熏陶、感化作用有时虽然是间接的,但其形式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所以其影响往往较为强烈,有些艺术形象甚至使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思想品德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转变学生思想的主渠道、主阵地。如果有美育及其他多种形式相互配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示共同的主题,殊途同归,效果一定会更加理想。当然,另一方面,美育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在结合思想品德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时,要自然,要适度,切忌生拉硬套,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美育教学中,有条件的话,结合社会上一些热门话题,优秀的电影、电视、小说、美术绘画、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从艺术分析入手,因势导引,既使青年学生增加了美学知识,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举多得。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使学生爱听,乐于接受,又能影响深远,效果长存!
参考文献
1欧阳周,等.美学新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2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