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论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建构
作者:刘培军
最后,要充分发挥大学各院系、学科的优势, 整合学科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各专业学生跨专业、跨系甚至跨校选修课,辅修第二专业,攻读第二学位,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校内大力开辟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人文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还应举办人文系列讲座,支持学生开展人文学术活动,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等活动,以便于让学生拓宽人文知识视野,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操,感受高雅的人文空间。
3.2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一种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当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科学资源,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不充分发掘和利用。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形成是否以传统优秀文化为主要资源决定着新的民族时代精神建设事业的成败。从传统文化中积淀发展起来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我国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不管以何种借口逃避(或反对)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只能导致大学精神的裂变、扭曲和贫乏。从21世纪中国大学精神建构的角度来看[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我国大学健康稳步发展的重大战略策略之一,这与借鉴外国、异域文化中的大学精神并不矛盾,更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之时代感和创新追求不矛盾,它和崇洋媚外、复古守旧格格不入,积极继承中华民族之精神风骨,返璞归真、开拓创新是大学兴盛的思想文化之基础。
3.3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推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主要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两者协调发展,但必须强调的是,精神文明不是物质文明的直接派生物和附属物,精神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独立性。韩国学者赵永植说:“重新找回统率物质文明的人类精神,恢复人类的本来面貌,重建‘统一的人类社会’,才是真正救援人类之道。[4]”因此,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首先,要努力形成浓郁的人文学术环境。“我们之所以重视人文学术环境,原因在于泡菜理论,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泡菜水里浸泡,其味道是不同的”[5]。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我们要树立“科学是立世之基”的观念,但我们必须看到,一切科学创新的本质是人文的过程。因此,我们也必须树立“人文是科学之本”的理念。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6]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强化人文学术氛围,努力营造浓郁的文化艺术环境,让学生体验美,产生美的升华。大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组织文化艺术节、音乐会等多种活动,营造具有大学特色的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其次,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校园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还是给学生以无形的熏陶的场所。一所历史悠久、环境幽雅, 到处都是人文历史景观的大学无疑对学生人文精神与气质的培养和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
3.4把大学人文精神放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培育,促进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的同步发展[7]
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对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有促进作用,同时又有消极的影响。首先,市场经济具有强烈的人文内涵。如果我们不把“人文”仅仅局限在伦理层面,而是从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价值和潜力的充分实现为目标来理解人文精神,那么,市场经济的发育就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因为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它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个性的丰富创造了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催生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伦理价值观念,促进了“人的现代化”。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推动作用,对于人文精神的现代化极为有利;
其次,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相互促进, 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规范、成熟,还有一个发育和完善的过程;我国的人文精神也并不是完美无缺,它需要接受时代精神的洗礼, 充实新的内涵。因此,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只有在现实的社会运动中才能找到最佳“结合点”。大学的人文精神只有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培养,才能具有时代的含义。
3.5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可操作性措施,为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7]
大学人文精神不能停留在学院或者书斋深处的个人操守或道德律令上,而应该体现在投入交流的精神产品与知识成果的生产和创造中,这些精神产品与知识成果的根本目的在于关注人的身心全面的发展而具有不容质疑的精神上的价值。然而, 当今我国各大学在培育人文精神的问题上更多的是观念上的探讨和一些简易的实验,真正做到可操作的还是不多。因此,制订相关的可操作性措施, 是当前促进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环节,它能保证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流于形式。
从总体优化的思路看,应当把人文精神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落实。要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把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基础性地位来落实,通过建设好人文教育基地和“两课”教育基地来促进人文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相提高。
在具体操作上,既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又要实事求是。重大改革步骤要通过试验,防止大起大落,防止形式主义,徒有虚名。当然,人文精神培育的措施要有一定的范围和力度。为此,在人文精神的培育上,必须加强领导。在目前情况下,可先做以下几点工作:1)对“两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突出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因素;2)选定一些人文基础课程为全校通选课或必修课;3)各专业设立反映本学科学术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课程;4)形成经常性的名师交流和讲座制度;5)鼓励教师或学生成立独立的学术和文体社团组织;6)建立高水平的学生心理、生活、学习和就业辅导咨询机构等等。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比较吸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逐步健全完善而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制度。
当然,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学应该先从自身内部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开始做起,从各方面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校中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受到熏陶,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高品位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申腾.中国大学人文讲演录第三辑[M].北京:柯文出版社,2001.
2周国芳,康松,康涛.复兴人文教育,重建人文精神[J].高等农业教育,2001,(3)
3解卫东,邓周平,催景贵.现代大学精神的反思与建构[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5,(10).
4赵永植.重建人类社会[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5刘献君.知识经济呼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 3 卷[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6赵中立,许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7胡钦太.论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