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如何在TBLT课堂教学中设计tasks

作者:许香英




  1 TBLT教学模式的定义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实验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鲜明地倡导了任务型教学途径。它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学生中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内涵。
  
  2任务型教学的设计原则
  
   1)语言、情景真实(The authentic language and situation principle)。设计任务时要提供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实际功能和语言规律,要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和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
  2)形式和功能相结合(The form-function principle)。设计任务时要注意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相结合。要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学会自我培养掌握语言功能的能力;每个阶段任务的设计都应具有一定的导入性,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任务的训练理解语言的功能,并在交际中进行应用;
  3)阶梯型任务链(The task-dependency and the task-chain principle)。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巧方面,应当先输入后输出,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
  4)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5)关注学习策略的原则(learning strategy)。任务型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语言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形成有效策略,发挥个人技长与潜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Nunan (1999)对课堂交际性任务的设计作了如下具体的描述:
  
       Real-world / target task
            ↓
  Padagogical task  ← Enabling skill
     ↓   ↓      ↓  ↓
  Rehearsal Activati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ask   task    exercise activities
  
  Nunan的教学模式操作性强。每个任务的提出是从真实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为基点,设计教学任务,切入课本知识,教师通过不断改变教学策略,努力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提出挑战性的思考题和讨论题,最后再进一步创设真实情景,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
  
  3TBLT教学中tasks 的设计
  
  根据“任务型”教学的设计原则,在高中英语教材教学中,笔者将“任务”设计成以下几种:Prediction tasks,Jumbles,Charting-filling tasks,Problems solving tasks,Rehearsal tasks and Creative tasks
  1)Prediction tasks。预测是英语阅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成功的预测可以使读者顺利地完成预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阅读是不断预测内容又不断修正从而形成新的预测的过程。
  浏览(标题、长度、插图、字体等)→ 预测内容、功能及文体结构→ 确认或修正预测 → 进一步预测 → 更为仔细地阅读 → 完成阅读
  在学生没有读完或听完整篇课文的情况下,让他们根据课文标题,所选的课文片断或图中所提供的情景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例如:SEFC Book 1B Unit 16 listening part 中,根据听力内容来预测,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任务:
   How do you think the story ended?
   How did you escape?
  教师可先让学生考虑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然后再听完全文,对比自己的预测结果是否正确。学在给出不同答案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Jumbles。小说、故事、戏剧中的插叙、倒叙的写作手法会使阅读增加难度。在学生完成第一次阅读,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把课文段落、图片的顺序打乱,然后让学生重新按顺序排列。这需要学生十分清楚文章的内容,而且要领会课文内容的连贯性,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唤起学生阅读中的高度注意力。学生只有仔细阅读文章后,才能正确排列顺序。例如SEFC Book 1 B lesson 78 Paper一课的第三段介绍了用植物纤维造纸的过程,教师可以出示与课文配套的四幅画,打乱顺序后,让学生带着排列顺序的任务进行第二次阅读。对课文内容再次认识、再理解,达到梳理全文信息的目的;
   3)Charting-filling tasks。用图表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发展过程有利于认知的条理化,目的是让学生获取详细的篇章信息(checking detailed information),帮助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类(classifying)作时间线(time line)勾勒故事发展图、画树形图、网络图、柱状图等来帮助梳理课文文脉,获取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在SEFC 2 B L74 Martin Luther King 教学中,就可将Martin Luther King 的工作和生活通过时间联系起来。
  What happened to Martin Luther King in 1929?
  教师可根据文章的体裁设计不同的练习。如果课文是一个故事,教师可以设计故事发展线索图供学生思考。
  Characters:Who are the people in the story?
  Setting:Where and when does the story take place?
  Problem:What is the central issue?
  Important events:What are the characters trying to do?
  What happened in the story?
  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快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细节,勾勒出故事发展脉络。学生完成构建语义图就是一个理解和消化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
  
  4)Problem solving tasks。解决问题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推理能力,用英语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例如,进行采访、调查、广告设计及研究和解决具体事情等。在SFEC Book 2 A Lesson 6 No Smoking,please !一课中,教师可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调查一下自己的亲友中有多少人吸烟及男女吸烟的比例是多少。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计调查表。见表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