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实验法和短剧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赵成美




  [摘要]在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历来被学生认为是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本文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两种新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和短剧法,实践证明这是两种极富成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实验法,短剧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7)03-0239-04
  
  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既传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也传授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学好西方经济学,对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至于考研深造,都十分重要。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学术规范上又偏向于用大量的数学语言来表达经济学原理,因此该课程历来是学生感到很头痛的课程之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希望能藉此增进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下面的实验法(行为模拟)和短剧法(情境模拟)就是笔者总结的两种效果不错的教学方法。
  
  1实验法
  
  人们一贯认为,经济学基本上是一门现场观察性科学,因此不能像在自然科学领域那样通过严格控制的实验去解释经济现象和揭示经济规律[1]。但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弗农史密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发展了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人类行为倾向的有效途径,从而奠定了实验经济学的基础。因为这些贡献,他与丹尼尔卡尼曼一起共同获得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2]。
  受此启发,笔者在西方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采用了实验方法,该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经济过程或经济主体的行为,通过这种模拟来检验经济学的相关假设和结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效果较为显著。例如,信息充分与否对经济主体的决策和市场的均衡结果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初学者对信息条件的重要作用往往认识不够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一个实验,该实验由“投资游戏”和“时间选择游戏”两部分组成,两个部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具体设计是这样的:
  设有A、B、C、D共4个投资领域,Q为某投资领域的投资净收益,为向该领域投资的厂商的个数,且每个领域的投资净收益与投资于该领域的厂商个数具有反向关系。又设各领域能够容纳的厂商数量各不相同,有:
  A:π=32-2Q B:π=40-2Q
  C:π=60-2Q D:π=28-2Q
  容易计算,4个投资领域能够容许的最大厂商数量(即投资净收益为0时的厂商数量)分别为16、20、30、14。可以推断,如果恰好有80个投资者且每个投资者都具有完全信息,最终的均衡结果将是每个投资领域都会刚好达到饱和,每个厂商的投资净收益恰好为0。
  笔者在自己所教的班级选定80位同学参与实验,要求每个同学作为一个厂商,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选择一个投资方向,最后投资收益最多的那组同学胜出。实验共进行4个轮次,每个轮次结束后,都由笔者将该轮次的投资收益情况反馈给大家,然后每个同学根据反馈情况做下一次投资方向选择。4个轮次的实验数据见表1。
  由表1可看出,经过4个轮次的实验,被实验者的选择分布总体上并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或者说,没有明显的向均衡状态收敛的趋势。实验结束后,笔者对一些同学在4轮选择中的心态变化作了了解,并发动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基本结论是:第一,上一轮投资信息无助于改善本轮投资决策,因为本轮决策是大家“同时”做出的,每个人在做出决策时都没有条件观察到其他人在本轮次的行动,都不能掌握其他投资者的本轮次投资信息;第二,若投资者在做出选择时能够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则意味着所有的选择不是同时做出的,是有时间顺序的。如果张三首先观察到其他79人的选择,即拥有了“完全信息”后再做出自己的选择,他的选择一定是最优的。但张三的最优和其他人的最优是矛盾的,因为张三能够观察到其他人的行为因而获得完全信息,这意味着其他人必定不能观察到张三的行为从而获得完全信息,因此不可能有“所有人的同时最优”的情况出现;第三,现实生活中,不同投资领域的收益率有趋于一致的趋势。实验结果未反映这种趋势,是因为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很像“抢椅子”的游戏,由于假设投资者数量等于4个投资领域的最大容量(即椅子数等于抢椅子的人的数量),投资者能够通过这种“抢椅子”的过程最终实现“0利润均衡”的状态。
  
  为进一步印证以上分析,笔者还设计了一个“时间选择游戏”的实验,对同一批同学进行测试。假设某日校医院组织一次查体,查体时间为当天上午9点至11点。参加查体的共80人,每人查体需要的时间平均为1.5分钟,总时长为2小时。现将两个小时的查体时间分为4个时段,具体如下:
  A:9:00~9:30 B:9:30~10:00
  C:10:00~10:30 D:10:30~11:00
  要求每个参与实验的学生在以上4个时段中独立选择一个,如果某学生选择的时段体检人数最少即“最不拥挤”,则选择该时段的同学胜出。实验可重复多轮次进行,在每次开始新一轮实验以前,实验组织者都要把上一次的统计结果公布给大家,以帮助大家进行下一次的选择。很显然,这个实验与“投资游戏”并无本质区别,该实验最理想的“均衡”结果应该是每个时段都恰好分布有20位同学。但毫不意外,该实验的结果和“投资游戏”一样,4轮实验并未呈现出向理想分布收敛的趋势(数据略)。
  经由上面的这个实验,笔者调查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普遍对信息条件在经济决策和理论分析中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在实验中,学生们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一些同学主动与笔者探讨实验设计和分析实验结果,个别同学还能提出很有见地的见解,对此笔者颇有感慨。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懒惰和素质下滑,一些学生则反过来责怪老师讲不明白,其实很多都是偏见。只要方法妥当,教与学相互激发,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开发其学习和研究潜质,改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还是很容易的。
  
  2短剧法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学生对此类学科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觉得这类课程内容枯燥抽象,难于理解。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开发了一种短剧法(情景模拟),该法通过编写“经济短剧”,然后通过学生表演或将短剧制作成动画进行播放,从而可将抽象枯燥的经济学问题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更深刻地洞察经济问题的本质,加深学生对相关经济问题的理解。下面是笔者编写的两则不同风格的短剧,第一则短剧模仿蔡志忠漫画《庄子》的风格,解释经济学中的“节俭”的悖论,适于制作动画进行播放;第二则短剧演绎“破窗”理论,适于现场表演。
  剧1:“节俭”的悖论
  (镜头缓慢推移,画面上有山、河流和绿草。一老者在和两童子讲道。)
  老者:“从前有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们锦衣玉食,生活奢华……”
  (老者和两童子渐退居画角。伴随老者声音,画面显示城墙、旗帜、熙来攘往且衣着华丽的人群、繁荣的市井。)
  老者:“可是有一天,公民们都决定放弃奢侈的生活,大家都致力于储蓄以增加自己的资产;国家也削减军备和宫廷用度,连皇帝也放弃了华丽的衣饰、车马,搬离富丽堂皇的宫殿,住进破旧的房子。”
  (伴随老者声音,画面显示破败的市井,人们衣着破旧,生意凋敝。皇上御辇经过,可以看到皇袍上都打了补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