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设计基础训练内容的改进

作者:秦崇伟




  [摘要]设计基础训练的传统方式与现行的设计基础训练方式有很大差距,传统的写实训练无论其方法及内容都有其局限性,对设计基础能力的形成十分不利,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只有针对设计基础训练方式及内容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尝试,才会使设计基础能力的形成得到有效的整和与控制。
  [关键词]设计基础,传统写实训练,具象写实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7)03-0259-03
  
  目前,艺术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具象写实训练;一是抽象形式感训练。所谓传统写实训练是针对目前多数地方艺术设计类高校专业所存在的现象来讲的,顾名思义,传统是指建国以后一直延续至今的基础教学训练内容。下面就传统设计基础的训练内容所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一步改进进行探讨。
  
  1影响传统设计基础内容的因素
  
  1.1传统的设计教育方向问题
  在20世纪40年代,国内著名的艺术家雷圭元先生所编著的《新图案学》,被国家教育部审定为“部颁教材”,这是国内最早的设计类相关教材。到了20世纪70代,根据当时港台译法,首次引进了“设计”一词(对应的英文是design)。由此,图案学的内容便更多的被划定在染织行业与手工艺艺术的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才逐渐建立起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相关专业,由于图案学的基础训练被划定范围,使更多的艺术设计类高校在设计基础训练中,偏重于绘画的写实训练内容,从而忽视了设计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考学前学习写实素描与色彩,考上大学以后在接下来的两年设计基础训练中,更多的还是在进行艺术类的审美感受训练,使更多的学生在设计专业入门的初始,便相应产生了“艺术=设计”这一错误认识,使后期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训练和专业课程训练均回天无力,在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最终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内只有少数艺术设计类高校在设计基础内容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增设了一些传统训练中没有过的内容,但是在内容的认识上却各有千秋,主要的认识内容可大致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以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主流的学术代表,主张以概念创意和设计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基础训练模式;另一个是以江浙一带(包括无锡和上海地区)为主导的教学基础训练模式,主张以概念与图形创意为核心的设计基础训练模式。两者虽然在训练模式上略有不同,但其本质的内容却是殊途同归,均促进了抽象思维的形成与突破,针对设计基础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大有裨益。这里值得强调的是,两者的学术范围均是以“海归文化”为主流,从国内其他艺术设计类高校的闭门造车的状态来看,很难在认识上突破以往的传统认识与训练模式。有些艺术设计类高校因此不得不轮番派出骨干教师到名校“取经”,但是相对整个国内的艺术设计专业大环境来看,在设计基础的能力培养上仍是杯水车薪。传统的绘画写实训练方式在设计基础训练中仍占较大的比重。国外著名设计师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在看到几所高校的学生基础训练作品以后,曾经感叹:中国的设计高校为什么培养出这么多的“画家”!
  
  1.2传统写实训练内容的局限性
  写实素描与色彩一直是传统设计基础训练的核心内容,但这只是设计基础训练两个主要内容中的一个,另一个便是抽象形式感训练,下面分别来看看两者都有那些主要的内容特征。首先,传统写实训练其优点是:针对写生物象进行整体观察和细节深入刻画的综合体现。前苏联著名艺术家德米特里尼古拉也维齐卡尔多夫斯基说过“为了要学会画素描,必须深刻地研究对象。描绘对象的能力,这首先是要理解对象。”写实性的训练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如:全因素素描的写实高超表现;结构素描对组织的提炼与再塑造;想象素描对表象特征的错觉延伸及形态的再创造等。但是,其不足之处是由于全面的观察与细节的深入刻画,导致个性化的认识与理解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很难突破现有观察对象的轮廓、结构、体积、比例、肌理、色彩等一系列造型因素的认识与理解,视觉的逻辑思维一般是固定的,无法通过想象来创造出富于新意的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方面,其意向也是倾向于审美有限定范围的视觉形式,这恰恰是造成设计基础有缺憾的一面。
  
  2现实设计基础训练的改进方向
  
  2.1传统上从艺术向设计的改进
  现代设计的奠基人莫里斯为代表倡导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对设计的改革发展确定了概念:“美应与技术结合”,主张美术家应倾注于设计,专门设计图样、造型、分工协作。设计与制作的专业分工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工艺美术运动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早在19世纪,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帕罗代”、视幻艺术、波普艺术等流派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取代了传统绘画的典雅、崇尚、唯美。从此,抽象的视觉表现形式得以普及和推广。他们并非或不仅仅是对生活现实漫无目的的“模仿”,而是依据自己对生活现实的不同感受和头脑中的不同理念来综合形成抽象的视觉形式,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甚至是一种超现实的、前卫的艺术形态,其表现手法、媒介、形式更是丰富多样。
  在设计领域,作为现代设计的先行者,早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包豪斯设计学院就已经开始突破以“模拟说”为理论核心的传统素描,分流出设计与创意素描。包豪斯的著名教师约翰伊顿曾说:“除了对形态的形和明暗作正确写实描绘的传统外,那些能充分表现出作者意志的造型——不管它是抽象还是具象训练,都应归于素描的范围,凡能成为艺术基础的一切造型活动都可成为素描”,这一点恰恰说明从艺术向设计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2.2设计基础训练内容改进的方向
  现实生活是距离最近的形象语言的源泉,而现实的观察既是捕捉形象特征的行为,同时又是判断形式内容是否符合创造意象的行为。因此,仅仅通过视觉获取外表显然是不够的。作为造型艺术不仅是把握物象的外在,还要挖掘物象的内在、内涵。假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进行综合性的声音、气味、味道、温度、重量、材质的模拟形式表现。这里,创作者的情感流露与信息的传达,正是学习设计专业所要求强化的内容。具体表现如:产品设计的功能性传达、展示设计的展区信息传达、视觉传达、设计的图形视觉传达、建筑设计的结构语言传达等。
  通过典型形态及不同材料与艺术处理手法,可以表达丰富的喜、怒、哀、乐等特定信息,如白鸽代表和平,红十字代表医护等,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相比较而言,创造的想象是更主观、更自我,也是更主动的一种造型方式,它不仅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们的逆向思维的意识。通过对创造想象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用自由方法进行提炼与组合,创造出新的视觉表现形式。
  
  3设计基础训练改进的具体内容
  
  目前,设计基础训练应当大量融入抽象形式感的训练内容。在抽象形式的创造过程中,无论是观察,还是思维、表现,既是训练过程中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活动,又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活动,可以通过多形式、多思路、多角度的方法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尝试,从而与设计专业的原理相吻合,升华出多种抽象创意形式,这些正是设计基础训练要求的核心内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