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
作者:胡艳玲 吴希军 刘海龙 田瑞玲
3合理安排课程顺序以应对考研对专业课造成的冲击
课程设置上,在处理好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部分课程的开课学期。近几年考研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大四的学生把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复习考研上,某些学生迫于对出勤考察的畏惧,虽能够坐到教室里,但还是各干各的,任凭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们为追求一个好的前程,复习考研本无可厚非,但当他们放弃了专业课的学习,而专注于考研课程的学习时,却又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大四阶段是全面进入专业课的学习阶段,这期间开设的课程集中体现了专业的特色,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本应是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就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因让位于考研而放弃了,对学生、对老师、对专业无疑是一项不小的损失。就拿测控专业在大四上半学期开设的《单片机原理》这一课程来说,它对于工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意义重大。但很多学生因为要考研不是不来上课,就是来了也不听,使得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如果能将这门课程提到大三下学期来开,就不会出现老师唱“独角戏”的怪现象。毕竟不能禁止学生考研,那么何不对课程的开设时间进行一下适当调整,来尽量减小因为考研对课程造成的冲击呢。当然如果各高校能够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只要学生在四年内,学习了相关的课程,修满了一定的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那么,学生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计划,自己来安排哪个学期学哪些课。这样一来就不会发生现在这种专业课程安排强加在学生身上,使学生只能够被动适应,而无法主动选择的境况。其实,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他们也很清楚专业课程的重要,只是在“鱼”和“熊掌”无法兼得的情况下,他们无奈的选择了考研,而舍弃了专业课。
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需要一个过程,那么在现在这一过渡时期,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尽量减小考研对专业课造成的影响呢?除了上面提到的调整部分课程的开课学期外,也可以尝试着将一门课程由两位任课教师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学期来上。比如上面提到的《单片机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原先是由教师A和教师B共同承担的。开课时间统一为第七学期,也就是学生们考研冲刺的这一学期。如果采取这样一种策略,让教师A仍在第七学期上课,教师B把课程调到第八学期来上。那么,学生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究竟是在哪个学期来学习这门课程。对于不打算考研的同学完全可以在第七学期来修这一课程,而对于忙着备战考研的同学,则可以选择在相对时间比较宽裕的第八学期来学习这一课程。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提高很多。
4规划教材的选取应视专业具体情况而定
国有国情、校有校情,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在开设专业、选取专业教材时,就理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抉择。不能够人云亦云,失去了自我。然而这些年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竞相模仿,使得各高校的特色逐渐模糊。对于专业的开设,那是校领导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制定的,不是某个教师能够决定的。但在专业教材的选取上,教师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我国高等教育理工科专业普遍采取“三层楼式”的课程结构。在这一构架中,理科尤其是基础理科往往作为这一结构的基石,担当着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提供知识和方法的基本功能。这种奠基性质的课程选取国家统编或规划教材无疑是可行的。但对于院级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而言,若都一味选用国家统编教材或是规划教材,虽在某些课程上也可行,但对那些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就未必合适。还是拿测控专业来说,开设的课程中有一门专业课叫作《测控仪器设计》选用的是天津大学的教材。众所周知,天大在精仪测控领域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天大的教材却未必适合于本专业。国内设测控专业的高校有一百多所,但情况都不尽相同,侧重的领域也不尽相同。燕山大学的测控专业偏重于电、控方面,隶属于电气学院,但也有好多学校测控专业是属于机械学院的。《测控仪器设计》这门课程的内容与机械知识联系密切,对于电类的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难度不小,因为很多东西无法让学生看到实物,无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材的选取上应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自己的特色选取,而不应当拘泥于规划或是统编教材。
5专业课程改革的原则和意义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结构,而且也给予了学生更多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或向应用型人才发展,成为动手能力强的操作型人才;或向研究型人才发展,对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高校专业课程的融合与精简,不仅节约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还为交叉型课程的开设创造了条件;直面当前考研对专业课造成冲击的现实,适当调整课程的开设时序,为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把好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关;选取更具专业特色的教材,利用已有的历史积淀和教学资源,从而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总之,在专业课程的选择和安排上,要能够充分体现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对培养的人才的素质有个整体把握;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保证各门学科自身基本原理和知识在逻辑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之符合客观规律;课程的组织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达到某个培养目标的训练机会,使学生在连续的课程学习中学到某方面知识,形成某种技能。
参考文献
1罗辑,等.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1).
2温向东.从“掌握科学”到“理解科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
3曹贞,凌晓路.当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7(6).
4 邓倩.人文素质教育观下的高校课程改革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