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高校学困生:现状、成因与对策
作者:李玉环
[关键词]高校,学困生,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1-0041-0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连续扩招,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群体在学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上,个体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分化,由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心态、学习毅力等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学业成绩达不到学校教育教学规定的基本要求,因课业“挂科”而受到跟班试读、延长学制、退学、不授学位、不能按期毕业等学籍处理的学业困难大学生(简称学困生)数量日渐攀升,大学生的学业问题频频见诸报端。笔者走访了一些高校教务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发现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地方性一般大学,尽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高校有较明显的差别,但没有显著差异的是无一例外地存在着数额不等的学困生,大学生中的学困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这不仅给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带来妨碍,也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教学,学困生问题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种现象亟待引起关注和研究。
1现状调查
1.1高校毕业率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持续增长,不仅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大幅提高,而且也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的一些新的问题。与扩招前相比,高等学校毕业率总体上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以天津市高等院校的统计数字为例,2000年毕业率(实际毕业生数与招生学生数之比)是83.9%,2003年、2004年毕业率分别为71.9%和64.2%。统计表明,2003年天津市高校大约有7000多名大学生、2004年天津市高校大约有15000多名大学生,虽然在高校学习期满,但并没有按期毕业。调查发现,不能按期毕业的原因主要是学业成绩达不到规定要求,这个原因远远高于其他原因而导致的不能毕业,这类学生在全部学生中所占的比重呈逐渐上升趋势。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数量庞大,这部分学生的总人数也相当可观,应当足以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关注。
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显示,2003 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66129人未毕业,本科毕业生929598人,授予学位人数814759人,有114839人没有获得学位(见表1),这还包括了一些学校为提高毕业率而专门给毕业班学生进行一次补考或二次补考之后才毕业或得到学位的一定数量的学生。
1.2学困生现象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围绕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展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之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国家规定的标准是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章高等教育基本制度第十六条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下列学业标准: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可以说这个标准是比较宏观和有弹性的,而各高校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中又具有相当的自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这就使得高校在安排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时,一方面比照宏观的标准,另一方面面对现实的学生状况。日益庞大的学困生,不仅加剧了不同高校的学生质量差异,而且使得相当数量的高校不得不被迫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标准,以保证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维持。这也导致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总体评价趋于下降。固然,评价涉及诸多因素,但不能否认的是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个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确实成了必须且非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1.3学困生加大了教育投入,降低了教育资源的效率
学困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由于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计划,一些学生不得不补考、重修、延长学习年限,有些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补修某些课程,有些学生甚至只能退学中止学业,这不仅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相关培养费用(2002年某校本科生均培养成本27548元/人/年),加大了教育产出的成本,降低了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投入(湖南调查:大学生总花费约10000元/人/年,参见人民网转引自《潇湘晨报》),给学生自己的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不该也不能放弃这些学业上存在困难的大学生,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成才的机会,这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2成因分析
2.1学习需要不足,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学习动机
学习需要不足是造成高校大学生学习困难的最根本的内在原因。随着上学费用的加重,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学习目的越来越功利化。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关注的中心不再是学习本身,而是这些课程的学习是否能增加就业的筹码,把大学看成就业培训,大学学习旨在获得文凭,对于提升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的基础课缺乏必要的兴趣,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缺少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动力。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社会弊端,也严重影响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大学生的应聘就职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尽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应聘就业并不顺利;而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佳,却能得到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这种现象严重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部分学生形成消极退缩的无奈心理,失去了学习欲望,弱化学习动机。
2.2学习技能欠缺,无力应对紧张的大学学习生活
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然而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高考成绩分数差距加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别越来越大,有些学生确实因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欠缺,难以应对紧张的大学学习生活。还有一些同学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知之甚少,入学后才知道要学哪些课程,专业要求是什么,造成个人兴趣和个性特点与所学专业不匹配,进入大学以后,往往不习惯也不能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2.3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不能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大学学习与中学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性质不再像中学那样围绕高考的指挥棒,以高考应试为目标,目的是掌握可能要考试的知识;大学是以专业划分的,不仅要学习相关的必修课程,而且有一定数量的选修课来拓展知识和提高素质。大学的学习形式不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比如,学术报告、讲座、上网查阅资料、外出实习、考察、学习交流等;学习过程不再像中学那样,主要依靠老师的督促和指导,每节课都由教师安排好,大学更多的是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从学习时间到学习内容,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需要更多的主动的学习,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检查学习效果,主动找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严于自我管理。否则,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得过且过,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造成学业困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