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

作者:郭树航 张文林 赵志强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不同的接受心理,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接受结果。本文力求通过对心理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收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为优化接受心理,预防不良接受心理的产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过程,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2-0137-03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而且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不同的接受心理,必然要产生不同的接受结果。一般认为,心理现象的划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另一方面是个性,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1]。本文仅就心理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心理过程即人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就其性质与功能的不同,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 作用
  
  认识过程是人接纳、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认识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动觉、静觉等。生理学研究表明,相应的感觉必须要达到接受者的感觉阈限才会产生。而且,感受性会随着接受客体刺激持续作用的时间过长导致感觉适应,即所谓的“审美疲劳”。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看,感觉这一心理过程主要影响接受的发生启动环节。
  对个人来说,单纯的感觉几乎是很少的。因为许多事物总是由许多属性综合而成一个整体的。当你在知道这个事物某一属性的同时,往往也就知道了这个事物的整体。这一过程就是知觉。知觉受接受主体心理成分,如动机、兴趣、需要、记忆、语言、思维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接受主体的知识经验。人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头脑中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把它归纳到自己已有的经验体系之中。
  在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不能仅仅感知客体,还要记住这些客体。有时需要主体把它再现或回忆出来,这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主要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及再认几个环节[2]。记忆过程在接受者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有了记忆,接受者才能把过去的经验作为表象保存下来,经验的逐渐积累推动了接受心理的发展和行为的复杂化。
  与感觉、知觉和记忆相比,思维和想象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思维是人脑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基本形式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由于思维的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人们才有可能超越感觉和知觉的限制,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各种事物的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一般来说,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与思维不同,想象是在大脑中将原有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因此有人把想象比喻为“思维的翅膀”。它通过对不同事物的综合、夸大、缩小、拟人化和典型化,使人们在接受活动中不仅能够感知到外界的事物,而且能超越时空界限,认知到从未感知过的事物,提高预见能力。
  
  2情感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 作用
  情感过程是伴随认识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接受客体的表面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同时还会对外界事物产生好恶或肯定与否定的态度,获得一种态度上的体验,如愉快、悲哀、厌烦、警惕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而人总是充满着七情六欲,这就使接受活动更加增添了情感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想道德形成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综合作用结果,情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愿践行,甚至违背这些道德准则,就是因为他们缺乏道德情感,没有形成道德意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3]因此,研究情感过程这一重要的心理活动,对于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心理学上,一般认为情感过程是由情绪和情感两部分组成。情绪通常是指有机体在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短暂性,一般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体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比较内隐和深沉。情绪与情感虽有区别,但二者密不可分。情感的产生伴随着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常常受情感的支配[2]。
  情感与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起,形成了接受期待和认知图式,影响着对信息的选择和接受程度。接受主体会受情感的驱使,对喜爱的、能满足情感需求、符合主体愿望的接受客体,接受主体会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产生肯定的态度,这样就容易接受,接受程度较深。而对厌恶的接受客体,接受主体会对其不加注意,甚至有意排斥,不予接受。《大学》中所说的“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就是这个道理。在外化践行和反馈调节环节中,情感的影响就更为显著。外化践行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成功的手段,还在于良好行为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这一环节也是最难实现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较低主要表现就是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和实际行为没有一致,表里不一,言行不一。从接受过程来看,体现在外化践行环节没有一以贯之、养成习惯。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实际上关系到接受者的个人利益与他人或社会利益冲突,有时是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才能实现的,这就会引起情感的波动。这时,那些道德感、理智感等比较薄弱,个人欲望比较强的人就会忽视道德准则,宁愿选择不伤害个人利益却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只有情感体验比较强的人,他们的情感体验战胜了个人欲望,激发出道德践行的动力。可见,情感构成了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馈调节环节中,接受主体要从他人、社会中获得正面的评价及自身的满足感,这样会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增强自信心,进而形成坚定的信念,而这才是养成持久道德行为的动力,可见情感起着强化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认识转化为信念,并不是靠行为的频繁重复完成的。认识,只有在行为能给人带来正义感,使行为者激动,在心灵上产生欢乐感和兴奋感,并能振作精神的情况下,才能转化为信念。情感是道德信念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信念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3意志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 作用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并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在人主动地改变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对行为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调节作用。因此,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心理学上称之为意志品质,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2]。意志的这些品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