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单耀军 张小升




  [摘要]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高校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不足,本文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措施和建议来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挑战杯。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2-0140-03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整个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等学校必须承担起创新教育的职责,必须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应采取多渠道、多手段不断推动大学生创新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其中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
  
  1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间经历了启动、正规和深化三个发展阶段。在启动阶段,主要是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有益的学习、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使大学生在以校园文化为主体内容的文体活动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身心。1989年下半年,在团中央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1所高校联合召开了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迈向比较系统的轨道,步入正规阶段。现如今,以“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勤奋学习、迎接挑战”为宗旨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已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高校人才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整合的一个平台。1999年,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深化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科技创新不再是学生个人的行为,而是以实际科技为背景、跨学科的团队之间的综合较量;不再是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知识的训练或考试,而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创业准备和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实践尝试。
  
  2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虽然“挑战杯”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并且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科技创新评价制度缺失、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已经成为影响其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2.1科技创新评价制度缺失,束缚科技创新教育的 开展
  现行高校学生以分数为标准、以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主要内容的评价制度,直接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使高等教育仍然沿袭着“应试”的教育模式,强化的是大学生的吸纳接受能力,弱化的是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动性,扼杀了创新所需要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窒息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大学生评价制度束缚了大学生自己的新见解、新思想、新质疑以及运用吸纳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大学生评价制度难以引导大学生明确未来社会对自己创新素质提出来的基本要求,难以激发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潜能,背离了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旨,是阻碍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2.2学生实际参与率低,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
  由于长期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重知识轻实践,忽视学生个性品质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尤其从大学生参与“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撰写科技作品(论文)”等三项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大学生真正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早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普遍较低。虽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在全国各高校引起强烈反响,但参加的学校多数是国内知名高校,即使是参加的知名高校,从参与的人数来说,也是凤毛麟角。虽然“挑战杯”对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实际上,更多的高校只是把此作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个口号,绝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科技创新之中去。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有待提高。
  
  2.3缺乏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少数全国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发展势头比较好,但在一般大学和一些单科性大学及大部分专科学校、民办大学的大学生中开展较缓慢,有的甚至还没有起步。究其原因,除了学校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科技创新的基本功不扎实之外,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一些普通学校,一些有科技创新意识和愿望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导致成功率低或科技含量低。这些学生的上进精神虽然可佳,但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整体发展要求来看,这种学生推动教师帮助科技创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应该是学校通过制定相关措施,让教师主动去带动学生。同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但缺乏长久坚持下去的意志品质,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注重平时积累和实践总结的少,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量多,但活动质量好、水平高的较少,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2.4缺乏资金和物质支持,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相应的财力投入,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当前,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人、才、物投入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忽视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和素质提高,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这些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物质因素。同时,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规模化和规范化。科技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虽然部分重点大学已经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并出台了相应的制度措施,但大部分高校在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管理,没有纳入学术活动的规律之中,没有专门的学术机构去指导,这样就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形成不了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3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新发展的举措
  
  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高度重视,进行深刻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得到全面、迅猛地发展。在学校层面,建立学生科技创新的评价制度,完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校园内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3.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 观
  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支撑。克服传统评价存在的评价指标模糊、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单一的弊端,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发掘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从知识、能力、素质、继承与创新、书本与实践等方面,全方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做出科学评价。以评价为切入点,从对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实践出发,构建全面、科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评价体系,使考核从注重知识记忆传承向注重科技创新素质转变,从而有效引导师生员工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质量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