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与创新
作者:蔡循光
3.3盲目地借鉴其他学科或领域的方法
借鉴其他学科或者领域的研究方法虽然反映了跨文化多学科的视野,但如果不考虑这种方法与教育研究问题的适宜性,那么通过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往往只是具有表面的解释性,解释力相对很弱。任何研究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只有充分考虑到特殊性和规定性,才能使研究方法更好地为教育研究服务。
4多元:未来教育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创新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复杂,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而教育研究方法在这种趋势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已有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未来的教育研究方法以及对方法的研究也需要不断调整、充实、整合与创新。
4.1促进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
1)教育研究方法融合内化其他学科的方法。现今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虽然在借鉴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方法方面存在盲目和误区,但是学科间的融合步伐却是必然也是必须的。因此有效融合内化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研究方法仍然重要。许多学科都对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研究,从而增加了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说教育研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领域和学科的发展。无论是传统学科领域的研究还是像公共卫生这样的应用科学领域的研究,对教育科学的研究可能都是十分必要的[8]。因此,要越来越注重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才能创造出适合教育研究特质、符合教育研究自身逻辑的方法体系。
同一研究对象,如用单一的方法加以研究,其成效有限,而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一对象,可以使这一领域问题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9]。每一种类型的方法都有它自身的优势,也有它自身的不足与弱点。关键问题在于,研究者如何根据自己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的特性,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10]。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理论和方法被相继引进到教育研究领域,并指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实践,成为人们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有力工具。正是这些横断学科在教育研究中的广泛运用,使教育研究方法在不同的领域内和不同的层次上出现了追求整体性、综合性、有序性和最优化的倾向。不仅如此,教育研究还从教育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产生的新学科中广泛吸收新的研究方法,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等;
2)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人类的生活是由个体丰富而又独特的不同经验和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呈现的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教育是这种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的一个部分,既包含着客观事实,又包含有人文价值和意义,它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因此,只使用量化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质的研究是在对量化研究的反思与批判中成长起来的,其方法乃渊源于人类学领域的现场研究和参与观察法[11]。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教育现象作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但质的研究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质的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过高;其次,质的研究的主观性也的确存在,研究者的参与会导致角色和情感冲突。在质的研究中,个人不仅仅被嵌入研究中,而且还是研究的脊梁[12],这却是研究者常常难以做到的。所以在教育研究领域中质的研究和量化研究单独使用,都无法解释或回答所有的问题。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不应该对立,而应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的。量化研究与质的研究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同一事物进行的研究。“质的研究为量化研究提供框架,而量化研究又为进一步的质的研究创造条件。”[13]
当然,无论是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它们只是实证研究的两种方式。完整的研究方法除了实证研究之外,还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14]。因此在更大程度上,除了要重视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外,还要重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4.2注重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创新
强调技术手段,忽视对研究方法本身的研究,是目前教育研究的一个误区。方法本身代表了一种理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依靠教育科学研究,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研究方法的进步,就没有学科的发展。近年来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促进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包括新的观察技术、新的实验设计、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以及新的分析软件系统等。研究方法的好坏只能看其是否恰当有效地解答了特定的问题。当然,科学结论如果经得起多种研究方法的检验,就会变得更加可靠有力。特定的方法可能只适用于特定的研究问题,因此要注重对这些研究方法的研究,并积极改造它们,以使它们能更好地为教育研究服务。
5结束语
方法本身是为研究服务的,教育研究方法也是为教育研究服务。因此对研究方法的研究,不仅是使该学科得以成立的理由,而且本身体现了对该学科的理论追求。未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经过整合与创新,必定会为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工具和平台。
参考文献
1田学红.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指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秉德.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周志高,蒋丽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演变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3).
4傅禄建.教育研究方法的移植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1990,(6).
5刘赞钦.浅谈教育研究方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10).
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徐琳.我国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1).
8[美]理查德沙沃森,丽萨汤编.教育的科学研究[M].曹晓南,程宝燕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9陈桂生.略论“教育研究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06,(4).
10 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刘晓瑜.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质的教育研究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5).
12[美]诺曼K邓津,伊冯娜S林肯编.定性研究:策略与艺术[M].风笑天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3 欧群慧.走向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0).
14 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