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价值取向发展综述及评析

作者:江 颖




  此外,国家亦开始重视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和评价自身的内涵发展,先后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1999年1月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5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7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深化高教评价实践,加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增强了保障。在纷纷介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评价理论的先进成果和可贵经验基础上,我国还有学者提出引入关于高等教育评价的元评价,保证学科体系的科学建构;引入工业质量管理实践中最常用的模式ISO9000或ISO9002评价标准,确保高等教育质量[7]。
  国家关于高校评估实践活动也随着政策的下发从此时轰轰烈烈开展起来。1993年2月原国家教委高教司直接领导成立“高等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评估课题研究组”,同年6月,下发《关于对“高等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评估方案”进行实测工作的通知》;1995年下发《关于首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通知》,提出1997年前对108所(其中工科43所)高校进行评估;1996年,颁发《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和《“红”、“黄”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1997年开始研制“随机性水平评估”方案,并于1999~2001年实施;在1999年时实测了8所院校,对1所高校进行试点;2001年评估25所高校;从2002年至今,在1995年“优秀评估”方案基础上修改,研制、修订“水平评估”方案;2003年下发《关于对全国529所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2004年1月下发《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2004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2002年方案的指标、观测点和标准做了微小改动,至此国家开展大规模水平评估,评估各类高校。
  此时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开始进行多元价值评价
  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国家和高教研究者对评价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以往的高等教育评价,过多地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强调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从而忽视了人自身的价值,特别是人的主体价值。而只有代表社会意识和体现高校特点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才能发挥出促进和调节高等教育的作用[8],教育评价应该由原来的一元价值论转变为多元价值论。多元价值评价表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分层和对评价对象的多元化手段上。
  1)评价主体多元化。此时研究者指出,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政府、社会和个体各自在评价中均有一定的地位与作用,才能体现出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价值观,不仅要使教育满足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外延功能,同时要使教育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素养的内涵界定。引入中介评估机构,便是对高等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还有研究者指出,要实施“双向性评价”,人人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互为主客体,以此消除过去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不平等,使评价过程变得更加民主,进而增加评价主体多元化;
  2)对评价对象采取特色评价。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个体的主动性、创造性日益受到重视,各级各类学校也逐渐进入个性化发展阶段,高校开始追求办学特色,高教评价也开始重视个人需求价值导向,因此,强调社会规范效应的终结性评价开始受到质疑,侧重个体的发展和进步的形成性评价逐渐受到关注。有学者指出,“那种忽视教育中个人、个体多元价值追求的教育评价,必然使其本身失去客观性、科学性,进而失去促进民主、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功能。”实施特色评价,强调多元性,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这个时代高教评价的价值取向[9]。
  
  2.2开始重视高等教育评价自我发展内涵
  高等教育评价自我发展开始逐步被重视,体现在:对评价活动的自我审视和反思上,为构建科学教育评价体系而进行的学科研究上,同时,也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和质量监控上。
  1)引入高等教育元评价。有学者提出,我国此时的教育评价呈现出从外部鉴定走向内部发展的趋势。不仅集中在对高等教育活动的评价上,而且开始注重对高等教育评价活动进行再审视的元评价(meta-evaluation)[3]。元评价有助于高等教育评价自身学科的反思和构建。同时,还在上海市展开了发展性教育评估的研究和实践,目的不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比较,而是强调评估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服务;
  2)注重办学效益和质量监控。此时的一些研究者开始提出现代高等教育评价核心应是对办学效益的综合评价,认为代表社会文明进步的特殊群体的高等教育,衡量其存在、发展价值高低的标准应该是:向社会培养输送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向社会提供综合服务是否有效。所以,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评价,实质上就是一种对高等教育向社会贡献价值多寡优劣的评价。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内功的修炼,提高办学效益,把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综合智力服务作为现代高等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
  
  2.3开展大规模评估实践活动
  我国的高教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开展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评估”、“水平评估”等评估活动,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起了很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
  
  3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价值取向发展方向
  
  目前,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整体深入的全新背景下,我国的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探索时期。如何对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等教育评价进行科学合理的取向定位,是从事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和教育评价实践工作的前提。随着教育评价实践的发展,教育评价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深化,评价技术不断多样化,评价模式不断系统化,高等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也应随之变化[10]。
  
  3.1高等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目标多元化
  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价值取向应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来确立教育的价值取向:既注重社会效用,又体现内在价值;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强调人文精神;既满足社会需要,又促进个人发展。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的平衡,使两者处于一种合理的和谐状态,以便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相适应[11]。
  
  3.2高等教育评价价值取向方法多元化
  现代教育评价不仅限于主体和对象多元化,评价方法也应多元化。如重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的结合等,使评价更加科学、客观、公正。同时,也应重视建立完整、科学、严密的评估程序,给评价必要的灵活性和弹性[12]。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聂海清.高等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回顾[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1,(4).
  3陈玉琨.关于中国高等教育评价本质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1991,(4).
  4张意忠.教育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及其评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3,(3).
  5 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
  6陈谟开.略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科学依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 年(1949~1999)[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7陈玉琨.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8许庆豫.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机制——社会评价[J].上海高教研究,1993,(3).
  9赵瑞情.略论多元化素质教育评价模式[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
  10葛敬豪.论我国的教育评价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11 张意忠.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研究[J].教育探索,2002,(10).
  12 陈如.教育评价模式与发展特征探悉[J].江苏高教,20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