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后现代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作者:宋德孝 闫方洁




  [摘要]对青年而言,后现代文化具有革命性与破坏性的两面性,成长期的青年往往不能批判地对待后现代文化的破坏性一面,从而导致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导致这样的负面影响,有多方面的根源,有社会层面的原因,有后现代理论本身的原因,也有青年独特的反叛特质的原因。针对如何消解后现代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我们相应地设想了三种对策,即教育救治、理论救治与社会救治。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青年,负面影响,社会根源。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4-0318-05
  
  按照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是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而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新范式,这种文化范式提出“对元叙事的不信任”,对现代主义关于“永恒真理”的不信任。后现代主义主张反中心、反权威、反传统、反整体和反罗格斯主义等,讲求对本质、传统、深度、基础和真理的瓦解。后现代赋予人们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与后现代主义如影随形的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影响。对青年而言,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在价值论上的多元主义,使得他们在思想上、生活上甚至价值观念上追求个性化和创造性,寻求个性的解放和价值观念的创新;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在本体论上的虚无主义,在实践性上的破坏主义,使得他们在物质生活中追求享受化、标签化,在文化娱乐中趋向世俗化、追偶化,在政治观念上推崇淡漠化和自由化,政治理想弱化,从而迷失在后现代主义的新的空间经验中。
  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尤其所谓的“跨世纪的一代”就属于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充分享受着后现代提倡的反叛主义精神和个性化追求,但与此同时,却不经意地滑向了迷失之境。
  
  1后现代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
  
  青年文化是社会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之一,青年的成长性决定了青年是善于接受和创造新鲜事物的群体。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涌入我国,青年群体快速地融入和吸收了这种崭新的文化范式,并身体力行,将这种文化逻辑贯穿到了自己日常生活的微观领域。这种非辩证的实践性接受使得青年们在追求后现代的“前卫”路途中不能辨别良莠,终而堕入迷失之境。
  
  1.1理想与信仰丧失,政治观念的多元化与自由化
  后现代讲求颠覆性,主张解构规范,消解传统价值。一些青年将对传统价值与责任的消解作为新世界观建立的方式,导致玩世不恭,把一切都看作游戏,丧失了理想与信念。与此同时,一些青年将后现代主义的价值消解引入到日常生活的微观领域,主张自我消解,自我消解导致放任于当前的享受,将现在作为唯一的时间尺度,对未来持不信任态度,从而沉醉于当下的体验,丧失了崇高的信仰。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多种西方政治思潮传入我国,并与马克思主义共存于一个多元的价值空间之中,与此同时,后现代主张反权威、反中心、反传统性的特征似乎为政治观念的多元化提供了“合理性”,因此,许多青年不加分辨地接受了种目繁多的政治观点,并将其作为自己价值观与人生观构建的理论基础。这种政治观念的多元化进一步导致了青年政治观念的自由化盛行,他们随意地将一种政治见解作为自己的政治观,并肆意鼓吹,希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反叛来标新立异,实际结果导致任何标准都没有了,最终走向了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
  
  1.2物质生活的享受化和标签化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更大丰富,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于现代社会的每个角落,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对当下体验的注重使得人们沉醉于当前的空间经验中,倡导现实的玩味。于是,一些青年放弃远大的理想信念,将自己捆绑于现实的物质消费中,不能自拔。同时,他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非理性地寻求个性的标签,希冀给自己贴上不同于别人的标识。因此,便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二律背反:一方面,青年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名牌商品和个性迥异的装饰来标榜自己;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现代性的商品标准化之中,并不能实现真正的个性体现。最终,为自己贴上的标签仍带有标准化和群体性的特征,从而挣扎于标新立异和大众标准之间。
  
  1.3文化娱乐的世俗化和追偶化
  作为一种文化逻辑的体现,后现代主义对人们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是文化娱乐方面。后现代的反规范和反传统性倡导,使得个性追求与标新立异成为青年追逐的目标。一方面,他们拒绝现代主义的精英文化,提倡后现代主义的平民主义文化,使得文化娱乐具有了通俗性特征,每个人都触手可及;另一方面,他们沉醉于文化的世俗与庸俗之中,失去了文化的经典与高雅,使得经典文化过于泛大众化。对流行音乐和流行影视的追捧,使得青年沉迷于后现代的空间影像中,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从而移情于影音明星,将心灵深处的信仰转化为对明星的崇拜,呈现出极强的追偶化特征。
  
  1.4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的非逻辑化与非标准化
  任何哲学都具有关于人类思维的形而上的抽象特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逻辑新范式,更作为一种哲学,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主张颠覆传统,消解中心,解构主体和反罗格斯主义的特征,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青年作为最有活力与反叛精神的群体,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反叛思维,“逆向思维”、“叛逆精神”等往往成为对青年特立独行的最佳称赞。由此,一些青年刻意追求思维的反叛性和非逻辑化,常常希望自己可以一鸣惊人。
  语言是思维的外延,思维特征的变化必然影响到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在后现代思维的影响下,青年们追求语言游戏中语言的失序,追求语言表达方式的非标准化,常常将所谓的“无厘头”表达作为对个性追求的肯定。用后结构主义者拉康的话说,语言模型中“能指”、“所指”和“指涉物”之间的关系破裂后,导致语言表意锁链的断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语言或意象就将变得支离破碎、互不相关,也就是语言学意义上的“精神分裂”。
  
  2后现代文化对青年负面影响的根源探析
  
  青年迷失于后现代境况中不能自拔,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后现代主义本身的颠覆性、反权威和反传统性特质,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对人的工具理性的过度关注导致的压抑和异化,青年作为成长期群体固有的反叛性与标新立异心理,共同构筑了后现代主义的美丽陷阱。
  
  2.1文化根源:后现代主义否定性话语的影响
  美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凯尔纳和贝斯特在他们合著的《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一书中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话语得到迅速扩散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存在着两个互相矛盾的后现代话语源头。某些后现代主义者,给后现代这一术语赋予了一种肯定的色彩,而另一些则提出了否定性的话语。也就是说,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社会作用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一种认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话语体系,对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必然也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后现代主义主张反传统、反整体、反基础主义等价值主张使得后现代本身带有了积极的革命性因子,使得人们愿意运用后现代思维进行反对陈腐规则的思考;另一方面,由于后现代主义讲求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以及主张解构一切既定规范,导致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极端的颠覆性因子,诱引着人们往往为了追求新潮而诉诸于全面性的破坏和颠覆,最终使得其“革命使命”中的破坏性远远大于了建设性,产生了非积极的后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