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中部崛起视野下江西省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研究
作者:邱小健
[关键词]教育经费短缺,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瓶颈,中部崛起。
[中图分类号]G5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5-0377-04
在2001年12月召开的中共江西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江西省政府提出了“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1]。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除了要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以外,教育的优先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和阻碍着江西省教育的发展。要大力发展江西教育,非解决教育投资问题不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对江西教育投资改革的研究,国内其它省份的教育投资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大力发展教育: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战 略目标的前提
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总的来说,江西人才资源的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水平不太高,人才与经济系统之间的总体协调度偏低,与江西经济增长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2003年,在6岁及以上人口中,小学教育程度占33.16%,初中教育程度占37.27%,高中教育程度占16.21%,大专以上程度占6.28%,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11年,文盲半文盲率为7.09%。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从各地区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量情况来看,2003年江西省专利授理量与授权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0.97%、0.83%,江西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77%,处于中国中部地区倒数第二位,在全国处于末流水平。从人才资源的总量来看,在全国处于劣势,与江西省委确定的2006年达到250.5万人的目标相比,还有58.4万人的缺口[2]。
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早在1961年就指出,贫穷国家吸收追加资本的能力很差,只偏重于物质资本投资,使人的能力没有与物质资本齐头并进,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在舒尔茨看来,全资本的概念应当包括人、物两个方面,即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他认为,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提高人品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为了说明教育投资的作用,舒尔茨运用自己创造的“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估计测量了美国1927~1957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约有33%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作出的贡献[3]。据相关实证研究,1997至2006年江西省国民收入增长率中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为0.6921,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投入拉动,教育投入贡献率仅为0.2453,教育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4]。
通过以上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对江西人力资本现状的分析可知,人力资本对于一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江西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相对于全国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状况是,虽然江西近年来经济保持增长的态势,然而主要是依靠固定投资来推动的。要想保持江西省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将这种方式转移到以人力资本存量增长为主的增长方式上来,这就需要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没有教育的大发展,就不会有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不会有江西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只有实现了教育的大发展,才会带动江西人力资本的快速提高,进而为江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因此,大力发展教育是促进江西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根本前提。
2教育经费短缺:制约江西在中部地区崛 起的瓶颈
教育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撑,保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为了分析江西省教育投入现状,笔者根据我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靳希斌教授提出的教育投资指标体系[3],选择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四个指标,考量江西省2003~2006年教育投入的最新状况。研究所采集的数据来自《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和《江西省统计年鉴》等权威年度统计表,数据具有权威性,可信度较高。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江西教育经费投入严重短缺,是阻碍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成为制约江西省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瓶颈。
2.1教育经费投入总量
从2003年到2006年,江西人均GDP在2004年已达到1000美元,2006年超过1万元人民币,而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没有达到“4.3%”这个世界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平均值(见表1),江西教育投入总量显然是偏低的。
2.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可以当做判断政府对于教育投入的重视程度。从2003~2005年,江西省财政性教育经费虽然年年都在增长,但增幅不大,其占GDP的比例保持在2.5%的水平,达不到《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的“4%”这个指标的要求(见表2)。
2.3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可以作为衡量和判断教育投资比例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是判断政府对于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按照教育经济学意义上的口径来计算(即预算内教育经费不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2003~2005年江西省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6.6%、15.1%和13.9%,呈现出负增长的走向。2005年,该项指标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15%”的标准(见表3)。
2.4各级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情况
从2003~2005年,江西省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呈现下降的趋势,中学、小学生均教育经费虽然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从与发达地区的上海市进行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江西省生均教育费用实在太低。以2005年为例,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不足上海当年该项指标的30%;普通中学生均经费是上海当年该项指标的13.7%;普通小学生均经费仅仅是上海当年该项指标的13.2%,这种反差实在令人震憾!按照生均费用的多少来排名,近3年来江西省各级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在全国的位次一直徘徊在27名左右,处于全国末级水平(见表5)。
3 改革投资体制:解决江西教育投资的关键
综上所述,江西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着严重短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缺乏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以及适应性强、成效显著的教育投资体制,是江西教育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3.1改革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实行预算内教育经费 计划单列制度
如前所述,江西省教育投入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总量偏低,不能适应总的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因此,为提高江西省教育投入,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精神,可以实行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计划单列制度,把教育经费从国家财政预算的款级分配升格为类级分配。即由第二次分配升格为第一次分配,这样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相互制约的财政性教育投入新机制。长期以来,江西省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事业,而教育经费投入却分别由政府的财政部门和计划部门掌管着,教育行政部门无权根据地方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提出、批准教育经费预算,这很不利于财政对教育拨款的统筹安排、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因此,要改革现有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逐步做到由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经费预算建议,继而列入政府经费预算计划,经人大审议批准后,由财政部门全部划拨给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这样,教育经费就可以在各级政府预算中占有稳定的份额,不会因政治、经济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经常波动,可以切实保障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争取在2008年,使江西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8%以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