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试论“朱子读书法”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作者:仝召燕
[关键词]朱熹,朱子读书法,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5-0381-03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强调读书穷理,他在《总论为学之方》中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他认为读书是为了穷理致知。因此,学者要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功夫,要“因知之理而益穷之”,“知其所以然”,“至其所当然”,这样才可“不惑、不谬”(《晦翁学案》)。他自己一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他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指导学生学习的经历、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读书的方法。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套读书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1“朱子读书法”
1)循序渐进。朱熹主张“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覆细绎玩味。”[1]读书应该按照文章的次序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量力而行,“循序而有常”。同时,读书也要脚踏实地,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他说,“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 [2]必须“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3]否则,“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虽看如不看也”[4];
2)熟读精思。朱熹指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5]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就是说要反复思考、把握文章的脉络和贯通处,达到玩味入心的程度。如何“精思”呢?他提出“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6]即读书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读书若能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久久之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矣”[2];
3)虚心涵泳。朱熹主张“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所谓“虚心”,他指的是要“以书观书,以物观物,不可先立己见”,即读书时要“自家只平著心去秤停”。前贤之书,不要先入为主,以圣贤言语来凑自己的主观想法,则牵强附会。“所谓‘涵泳’者,只是子细读书之异名”,也就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深入领悟书中的精义旨趣。他说:“读书之法无他,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3];
4)切己体察。朱子曰:“入道之门,是将自个己身入那个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学者读书,须要将圣人言语体之于身”。他说:“不可只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读书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功夫,必须心领神会,身体力行。“学者读书,须是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覆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3];
5)着紧用力。朱熹指出:“为学,须是裂破藩篱,痛底做去,所谓‘一杖一条痕!一掴一掌血!’使之历历落落,分明开去,莫要含糊”[7],这就是说读书应该提倡专一精进、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他主张要“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即读书在时间上要争分夺秒,毫不松懈。朱熹把读书形象而又深刻地比喻为救火治病,撑上水船和破釜沉舟。他认为读书应该具有犹如救火治病的紧迫感,撑上水船那样不进则退的顽强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勇往直前的精神;
6)居敬持志。朱熹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8]所谓“居敬”,指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朱熹说:“读书须收敛此心,这便是敬”,“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长期坚持,他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学习者能否立定大志,是读书成功的关键。
2 “朱子读书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2.1坚持循序渐进和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学记》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人的学习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尽管在知识积累上有一定的基础,但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他们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考虑到这一点,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相适应,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其自我效能感。否则,容易导致学生进行消极归因,产生学习疲劳,进而使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发生消极的变化。此外,大学教学应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知识准备,因为前期的知识准备对于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非常重要。
《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注意“道(导)而弗牵”,教师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3]。大学教师不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不是讲而是导,不是授而是引。教师应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觉的发现问题,并注意给学生及时、适当的反馈与评价,这种启发诱导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解疑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采取熟读与批判思考相结合的读书原则
知识学习主要包括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读书是获取间接经验的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必躬亲,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是必须的。对于大学生来讲,读书也是必要的,通过读书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思考深刻,需要注意的是读书要有选择性。读书还要注重方法,朱熹说有些人读书“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9]。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学习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就会遗忘,而经过及时的复习后才能成为人的一种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而且精思的前提只能是熟读,试想脑子里空空如也,或只有零碎的一鳞半爪,如何去“思”呢?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讲,不能仅满足于读过多少本书,更要注重读书的效率和受益。
此外,读书须虚心,但虚心不等于随声附和,而要明理清意、判断是非、决定取舍。朱熹指出:“学者不可只管受以前之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读书时应坚持质疑的态度,要敢破迷信、敢议前辈、敢立新论。因此,大学生在读书时,应具有批判的态度和精神,坚持“无疑——有疑——解疑”的读书方法,“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始终坚持学与思相结合的读书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