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论高校品牌的建设策略

作者:马莉萍




  [摘要]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对品牌教育的期待,使得品牌教育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和新的突破点。2006年9月在东北大学召开的“2006年中国品牌论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都充分说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其品牌建设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品牌效应的分析,结合实际的教学管理经验,阐述了高校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几点建议。
  [关键词]品牌价值,品牌建设,高校品牌。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5-0384-03
  
  0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对品牌的认可程度大大加强。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独家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谷歌(Google)从第3名跃居到第1名,上届冠军可口可乐(Coca-Cola)则降至第4名,中国有海尔(Haier)、联想(Lenovo)等6个本土品牌入选。2007年度老牌“选手”可口可乐(Coca-Cola)再次跃升冠军宝座,谷歌(Google)因增长后劲不足下滑至第3名,中国内地则又有6个新品牌入选,进入世界品牌500强总数达到12个[1~2]。可见,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品牌主体的多元化,也必将促进品牌的竞争。而如何正确认识品牌价值、怎样准确评估品牌价值已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问题。
  
  1品牌价值形成
  
  品牌(包括产品名称、商标、质量、个性、服务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学校的品牌是教育产品质量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经营水平的综合反映[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l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l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4]。因此,当今的教育竞争,实际上也就是品牌竞争。学校创品牌,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设计,是提升学校形象的一种理想追求。凡是成功的学校无一不把品牌开发视为学校的生命(这种品牌有着鲜明的教育价值观、鲜明的育人立场和道德目标),并把它视为追求的卓越教育之路。
  高校品牌就是被社会公众(受教育者)认可的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主体,是高校(教育者)在品牌意识的强烈驱使下的现代教育系统价值体现。主要包括五层含义:其一,高校品牌是一种教育(教学)主体标识,它同任何一类商品品牌的商品标识一样,有外在形态,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二,高校品牌是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主体,是创建品牌的特色化教育管理体系、教育环境、师资队伍、培养的学生等;其三,这种特色教育(教学)主体,是被社会公众(受教育者)认可的,在公众中有较高知名度、信誉度,而不是自我标榜的卖弄炒作;其四,高校品牌还须依赖高校(教育者)的品牌意识的建立和完善,所谓品牌意识即指高校(教育者)在教育发展中产生的被社会公众(受教育者)认可的具有个性化特色教育的心理倾向,品牌教育与品牌意识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二者目标一致,发展方向相同,不可分割;其五,高校品牌是一种效应,是社会公众的认可和信赖。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各个用人单位,都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公益形象有不同角度的评价和认同。
  
  2品牌高校的构建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受到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类公办、民办大学风起云涌,从研究生到本科、中专及夜大、自修、脱产、在职生五花八门。而且高校每年不断地扩招,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使教育质量受到严峻地挑战,社会公众(受教育者)对大学教育的认可度日益下降。创建高校品牌的目的就在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对高等学校的重点建立在高校培养人才的层次及数量上,在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中,因材施教,走“精品”之路,使得高等教育朝着“精品”方向发展。品牌高校构建的主要要素见图1,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品牌”实质上是一所高校的整体标识,高校中的某位著名教师最多也只不过是其品牌的形象代言人,这里所说的“品牌”显然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高校在创立品牌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有的观念。单独一个人所能创造的“品牌”效应无法同团体的品牌效应相比,如果单单只是为某位教师而去创立品牌,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也会出现社会公众(受教育者)只认可某位教师,形成某一学科领域的“品牌效应”的现象。此外,也会因该教师授课面不广,不能经常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而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这方面需要向一些国外著名的高等学府学习,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等,他们都是成功的品牌高校。因为“哈佛”、“牛津”带给人们的是一整套充满个性化的品牌教育,它们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教育,这个品牌教育并非是“哈佛”等一流学校的创始人一个人所能做到的,而是这些一流学校的“品牌”整体形成的。“哈佛”等学校在发展中所显现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在创立品牌教育过程中所需要学习的理念。由此看来,要创立“品牌高校”,不仅要求学校在硬件、软件方面达到一定的程度,还应有若干年的建校历史。因为教育品牌与经济类品牌有所不同,前者不可能像后者那样,为了迅速占领某一市场而很快制造出品牌效应,前者必须有深厚的积淀之后,才可能形成一定的品牌动力资源。所以,“品牌高校”的创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2.2创建品牌管理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模式多种多样,如学分制、半学分制等等,对学生而言,与以往的填鸭式教育相比,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然而在教育发展和学生年龄结构、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变化的今天,学校管理模式的灵活性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是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然而如何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良好地引导他们学会进行知识结构优化完善,并充分发挥个人兴趣取向和特长才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这一切都需要学校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发展。
  学生学习的成绩管理、日常生活管理、业余生活管理和学生意识形态的管理,无一不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绩管理人性化,不能以单科成绩定位一名学生,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每个学生都有优点,而如何引导,如何因材施教往往成了扩招后的重大难题。日常生活是学生的基本保证,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状况。管理好学生的衣食住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管理的理论和重要性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如何在这方面创建品牌,大家也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管理体制的执行和落实、实施的持久性才是大家工作的重点。
  
  2.3创建品牌师资团队
  教师队伍是保证。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经验被概括为下列两个观点:其一,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师队伍事关重大;其二,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动力,应该是所有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所以,高校应推出一批职业道德好、知识水平高、教学能力强、颇受学生好评的“品牌教师”。“品牌教师”要求是“双师型”人才,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技能上,是所在省市同类学校相近专业上的佼佼者,而且还应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及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品牌教师”的分布应是多学科、多专业的,同时还应结合学校对此类教师的大力宣传。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推出以人名为品牌的教育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