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韩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启示
作者:吴 慧
[关键词] 韩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弹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9.3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8)06-0489-0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开发、培养已成为加强国家竞争力及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韩国政府认为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既是过去韩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又是从亚洲金融危机中迅速实现经济恢复的基础,更是未来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一直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视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事业而高度重视,制定和实施“教育立国”战略,为韩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
1 韩国的人才培养概况
韩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二战”结束时,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机构只有19所,学生7891名,其中综合性大学只有汉城帝国大学一所,在校生800余人。但是,独立后韩国高等教育却发展迅速,分别用了20年和15年时间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又积极推进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不仅大学的数量和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更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1990年韩国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升学率为33.2%,2000年则提高到68%。1990年韩国有107所普通大学,在校生1040166名;而2006年普通大学增加到175所,在校生1888436名。2007年,四年制的大学和二年制的高等职业学院共有408所,总在校生数为3262135名。
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在经济开发和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都根据对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水平和人才数量的预测,确定人才政策的方向,并为及时供应所需人才,多次进行教育改革,修改相关制度。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政府还适时地改变了其人才培养政策的重点,如20世纪60年代主要培养轻工业人才;70年代主要培养发展重工业与化学工业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80年代主要培养尖端产业技术集约化所需的高级科技人才;90年代则培养了能够研究和开发新技术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人才。
2 韩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2.1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弹性培养
韩国政府在上世纪末启动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育理念从以施教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移,强调高等教育是施教者为受教者提供的服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顾客指向性”战略,采用完全学分制,在制度上保证学生享有学习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一是宽松的选课制度。学生入学以后可以按照高考时填报的志愿进入专业,也可以在第一学年结束时决定自己学习的主修领域,在专业及课程的取舍上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丰富的自我完善空间。学生在学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跨专业、跨学科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选课时,只需用自己的学号登录校园网找到自己所选课程的条目点击即可,而不必向自己所在的系科和所选课程系科申请。对于自己所选的课程,学生可以在开学初试听一到两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所选课程有无时间冲突问题以及教师上课质量等因素,学生自己觉得满意就可以定下来。课程结束后,如果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还可以主动放弃或选择重修。除了主修专业的课程以外,如果一个学生选满另一专业的七门课程并取得学分,毕业时就可以在毕业证书上加注第二专业证明。
最近韩国国内大学又突破过去形式上的学术交流,尝试崭新的交流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本校选择不同专业的科目,还可以在大二、大三期间择校插班入学,新学校承认学生原来所修的学分,在总学分达到一定要求后准许毕业,颁发学位。如延世大学、西江大学、梨花女子大学等高校实行互相承认学分的制度,这3所大学的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到其中某一所大学去上课,双方互相承认所修学分。从2006年开始,韩国对所有专业进行开放,充分利用各大学的优势领域,增强大学的竞争力,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是灵活的就学机制。学生觉得有必要,随时可以提出休学要求。如果学生就学期间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就可以申请休学甚至退学;而一旦发现需要进一步深造时,也可以很方便地回到学校继续学业。这种制度最大的一个好处是,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自己需要什么知识,什么地方欠缺,因此当他们回到课堂以后,就能够更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更高。
另外,韩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终身、开放的教育体系,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学分银行制”,在学习进度上给予学生更大的弹性空间,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接受高等教育,学生在选择学校和学习科目方面也有更大的灵活性,学习者对什么课程感兴趣,就可以学什么,考什么,学分积到一定程度,国家即发给学位证书。
2.2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
韩国经济增长战略从政府驱动向企业和大学驱动的转变促进了高校课程与就业世界的紧密联系。在这种大背景下,韩国政府提倡和鼓励大学教育机构广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要求大学提供专门化和特殊化的课程并安排产学结合的现场教育课程。韩国高校也提出了大学类型及模式多样化的主张,并一致强调在具体学科领域营造尊重专门性的氛围,以主动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为此,韩国高校积极摆脱以学问为主的课程束缚,在开设专业时非常注重学科的应用性和实效性,积极引进实用性价值和职业性要求高的教学内容,统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课间壁垒,提高课程的综合性、系统化和现代化水平。除一些理论课之外,着重教授实用技术,强调与就业市场的衔接,为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产业培养高学历的技术人才。例如,为改变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状况,韩国启动了第七次课程改革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按照就业环境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写教材,以需求为导向,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性大学。在“BK21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韩国政府大力改革大学教育课程,学习国外大学在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法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使之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加强产学合作,通过强化产学合作和实习提高受教育者的外部适应能力等。
2.3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
随着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实现,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