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建构目标语心理图式改进阅读课教学的研究
作者:王牧群 刘鸿宇 姜 炼
[关键词] 心理图式,阅读课教学,文本空隙,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8)06-0518-03
英语阅读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薄弱。社会文化因素对阅读理解的干预可能来自于对词语隐含意义了解不足;可能由于读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可能对目标语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情感世界缺乏认识,不了解语言背后人们的态度、观念和看法。布朗认为,从图式阅读理论视角看文本自身不承载意义,是读者把信息、知识、情感、体验和文化带入到文字表征。阅读能力依赖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的有效互动。研究证明人们阅读时,如缺乏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利用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文本内的空隙进行填充,以致造成对文本的误读。为何文本之中会存在空隙呢?
笔者的研究证明作者表达时往往预设读者和他们享有共同的世界知识,他不需长篇累牍地详述就能把思想表达清楚。许多作者认为是不言而喻、一点即通的地方都被空置等待读者填充,这是遵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人们在解读文本时习惯用先前积累的知识去应对这些空隙。这些经验性知识来自心理图式,那么预防阅读理解失误必须建构目标语的心理图式,必须研究图式建构的途径。
1 外语读者运用母语文化心理图式填充文
本空隙必然造成误读
近年来图式理论在外语阅读教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图式作为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指人们认识事物的知识网络系统。图式来源于人的先前知识和经验,用来指导信息的编码、组织和提取等。人类知识的构成和组织形式极其复杂,知识概念彼此相关,组织结构遵循一定的规律,在心理学里这种表征信息的知识结构被称为图式。图式包括有关生活的情景知识,包括所谓常识,以及人们那些养成了习惯的行为程序。图式帮助交际者把已掌握的知识有条有理地组织起来。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前者是有关事实的知识,后者是关于如何做某件事的知识,它涉及到人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受思维定势左右。实际上,阅读理解过程中填充“空隙”所需要的知识就是来自这一抽象的心理结构。下面的范例分析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现象。
范例分析[1]:列车包厢坐着4个人。一边坐着一位母亲和她19岁的漂亮女儿,另一边坐着一位将军和他的卫兵。列车驶入隧道,车厢一片漆黑。这时听到一声接吻,随后一记打耳光的声音。母亲以为,“年轻人偷吻了我的女儿,女儿理所当然抽了他一记耳光。”女儿认为,“那个年轻人想吻我,结果误吻了我的妈妈,挨了耳光。”将军认为:“年轻人吻了姑娘,我被人错抽了耳光。”士兵想,“我精明过人,我吻了自己的手背一下,抽了将军一记耳光。”故事的结尾告诉人们三个事实:①士兵吻了自己的手背一下;②将军挨了一个耳光;③士兵抽了将军一记耳光。除了士兵之外,其他三人对黑暗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不知情。这里存在许多“文本空隙”需要这三人进行细节填补。将军、姑娘、妈妈各自假想出可以自圆其说的“事实”。他们都是运用心理上的知识结构,有关日常生活的情景知识,包括人们那些习惯性行为程序填充了“空隙”。这个故事中每个人的背景不同,但是生活在类似的物质世界上,他们享有共同的思维倾向,使得当前猜测有趋同之处,比如,三人都猜测“被吻的是漂亮的姑娘”,“吻姑娘的人是年轻的士兵”,“吻姑娘的人要挨打”。虽然这些并非真实,三个人却默认为“事实”,并且根据这些“事实”填充文本空隙。士兵为什么敢搞恶作剧,抽将军一记耳光,就是因为他坚信人们必然用习惯性行为程序填充信息空缺,他利用了人们的思维倾向。此例说明在填充文本空隙过程中心理图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能彼此交流信息,得益于他们所共处的物质世界和思维规律。但是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知识网络。通过研究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方面的应用斯蒂文森等发现图式理论在指导英语阅读策略方面的三个重要启示:①阅读时,读者对母语文本的回忆要比外语文本多;②读者能发挥出与文本一致,但是文本里并不存在的东西,这时读者对母语文本的正确发挥要比外语文本多;⑧读者倾向于同化外国文化,说出一些与文本无关的事情,读者对外语文本的歪曲要比对母语文本多。为何如此?这是由于读者倾向于用建立在母语文化知识基础上的图式填充文本空隙,那么可以想象他们造成误读的机会很多。
2 目标语心理图式缺失不能构成逻辑推理
大前提必然导致误读
没有独立于人类心智的语言,学习者必须在学习目标语的同时有意识地构建“跨文化心理图式”。跨文化心理图式应该是一种抽象的双语认知结构,由母语国家和目标语国家人们认知事物的知识网络构成。语言信息交际的过程是逻辑推理的过程。推理要在双方共知的语境中进行。这一语境包括3种信息:语言信息、世界知识和逻辑规则,而世界知识是文化心理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其复杂,涉及到目的语国家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信仰体系、政治背景、传统习俗、思维模式、艺术修养、审美情趣、认知习惯、思维定势等等。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单凭语境知识推断不出交际意图,单凭语言信息也推断不出交际意图。推理必须是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听话人理解语篇的过程实际上是认知新信息的过程,也是寻找逻辑推理大前提的过程。跨文化交际时,在语言推理过程中不同文化的思维倾向可能先入为主,干扰形成逻辑推理必需的大前提,导致语言推理错误,造成跨文化语篇的误读。
语言逻辑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根据语境知识,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建立前提;第二步,根据前提的逻辑关系推断出话语的交际意图。直言三段论(syllogism)是人类日常思维使用最多的一种逻辑推理,也是传统逻辑最完善的部分。范例分析[2]显示使用三段论进行推理的过程。此例说明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信息必须和“目标语心理图式”里的语境知识产生关联,方可构成推理必需的大前提,否则就会导致推理错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
范例分析[2]:
A:How d0 you like the money?(Australiancashier)
B:I like it very much.(Chinese)
对A话语意图的推理:
大前提:在英语国家银行取款客户可以选择提取现金的面额。(语境知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