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计算机学研产互动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王常武 孔令富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
1)依托科研优势进行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实验平台建设,及时在教学中引入软件、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把学生带到学术和技术前沿。先后进行了“计算机控制原理”、“分布式/并行计算”、“人工智能”、“应用软件设计”、“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改革。编著了融入多项科研成果的教材3部,专著2部,内部讲义和实验指导书2部。搭建了“基于Linux的分布式/并行分形图形生成系统”、“足球机器人”两个颇具特色的实验平台。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将实际科研项目转化为课程设计题目。科研项目为学生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题目来源。根据实际的科研项目设计了“C/C++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编译原理”、“Web数据库技术”等课程设计题目。这些题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结合科研项目设计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接触实际科研课题,锻炼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3)完善本科生导师工作制度,建立学生进入研究室完成毕业设计制度。从一年级就为本科生配备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大学学习并引导学生进入研究室参加科研训练。许多学生从二、三年级就开始进入研究室参加导师的科研活动。这使得学生及早了解学科前沿,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加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毕业设计是综合性更强的教学训练。计算机系所有的研究室全部向毕业设计学生开放。绝大部分毕业设计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在研项目或项目的预研工作。学生在研究室参加科研工作,课题任务目标明确,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深受教育。
3.3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强化实践训练环节
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软件中心(简称软件中心)是1996年创建,现拥有3家高技术公司和多个分支机构的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中心是集大型应用软件开发、自主版权软件销售、软件顾问咨询及实施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河北省软件技术发展基地和软件产品研发基地,我国大型应用软件产品的开发商和专家型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软件中心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和条件,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感人和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内容和案例。
1)建立并完善学生在软件中心实习、实训制度。根据教学计划,学生第7学期在软件中心完成生产实习和工程实训。生产实习主要进行工程技术职业实践的课目训练。包括阅读和分析软件中心产品的有关资料;学习组织和管理信息企业的初步知识;培养遵守安全技术操作、劳动意识、质量意识、爱护公物等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等科目。工程实训以完成一个实际工程项目为目标。学生以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工程开发流程,模拟完成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的全部开发过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实际工程项目的全部开发环节,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需要的综合业务能力、业务交往能力和科技文档写作能力。
2)建立软件中心技术专家开设讲座机制。利用与软件中心天然的纽带关系,燕山大学计算机系每年都聘请软件中心的技术专家为学生开设技术讲座。讲座内容有剖析生产实例、分析计算机系统工程以及讲解软件的开发过程等。如“企业ERP开发与应用”以软件中心实施的多个企业ERP工程为案例,讲解ERP的概念、实施、成本控制、维护等内容。“局域网建设”重点讲解“秦皇岛市教育资源网络”的建设方案和实施过程。“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介绍了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发展基金支持的“供电企业计算机集成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软件中心技术专家的技术讲座最大限度地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3)完善毕业生在软件中心完成毕业设计制度。软件中心的技术专家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学生在软件中心与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进度和要求相同,也要经过毕业设计任务下达、开题、中期考核等中间过程。毕业答辩回学校完成。
4)根据软件中心的生产实践评价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企业在生产实践活动所使用的生产技术,就是毕业生应该直接掌握和了解的技术。根据软件中心的生产实践,定期对专业方向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软件中心为学生提供了训练实际工作能力的真实环境,丰富了学生的工作经验,缩短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岗位培训时间。学生参加软件中心实际工程项目开发,加速了书本知识转化为综合素质的升华过程,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信心和勇气。
3.4加强实验室和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近5年燕山大学计算机系共投入用于购买和升级各种仪器和实验设备经费1000多万元。其中由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平台的设备达到近二分之一。能够开设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多媒体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多个方向的专业实验。
拥有一支数量足、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学研产互动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以学历提高和科研工作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锲入点。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制定学科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参加科研和教改项目、进行学术交流、出版教材与专著。目前燕山大学计算机系拥有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其年龄在4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74%,高级职称比例为65%,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63%,年龄在6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拥有硕士学位。教师参加科研比例达到100%。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参加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坚持走学研产互动培养学生的道路,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同时,燕山大学计算机学科建设和软件中心也取得了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河北省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供应基地和重要的科研、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徐冠华.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 2005,(10):1-7.
2 徐冠华.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N].科技日报,2006-09-30(3).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