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师生互动中的教师公正思想研究

作者:冉玉霞




  3.1关于教师教育教学公正研究
  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公正主要是对待的公正,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待学生个性差异的公正。现代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忽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及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完全一致地对待具有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表面上的公正实质上是不公正。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有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关系、社会关系等。在认知关系上,教师是以成人的认知方式对待学生,还是以学生的认知方式对待学生,存在着公正问题;在情感关系上,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感需要,存着公正问题;在伦理关系上,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否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特别是在对待优生和后进生、学习困难生的态度是否公正合理,存在着公正问题;在社会关系上,教师是以多种社会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抚慰者、学生的朋友,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各种角色的转换存在着公正问题。
  有学者认为课堂不公正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实行选择性交往,课堂参与机会分配失衡,教师在座位编排时为部分学生“优先定位”使其享受座位特权;课堂教学中因“财”施教现象多有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排外情绪普遍浓厚;教师课堂话语带有更多“强势”群体价值取向。而原因在于:对课堂公正认识的模糊性;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的个人素质;应试教育评价体制的惯性;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冲击。有学者认为教师基于众多学生的特点展开的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平等教学的关键;能否真正实现教学中的学生发展平等,除依靠教师和教学的因素外,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努力程度,因此教学应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平等的教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公正并促成学生公正感的形成。有学者认为表面上看,班际分层次教学似乎在制造着教育不公正,但从形式和实质上分析,倒是对公正教育的追求和昭示。
  目前对于教师教育公正的研究比较零散,如提及教师要公正评价学生;教师对学生犯错误要进行有效惩罚,必须遵守以下原则:公平原则、节约原则、直接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整体原则、情感检验原则等;教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艺术,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一种心理上的刺激和触动,是对其不良意识和错误行为的冲撞,能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促使自己反思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教师在与学生谈心和批评教育学生时,要讲究艺术,做到“六不要”:要注重情感交融,不要盛气凌人;要全面调查,实事求是,不要片面武断;要语言委婉,不要讽刺挖苦;要守时守信,以诚相待,不要随随便便,言而无信;要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不要我行我素,漫无目的;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不要尺度不一,厚此薄彼;教师要客观公正处理班级事件等,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教师教育学生要做到公正。
  3.2教师公正内涵的研究
  从伦理学的角度,教师公正概括和反映了师德的主要特征,是对教师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必备的品质素养。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人正直和处理各种关系符合公认的道德准则。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教师公正是一种道德意识概念,是指人的高尚道德的境界,即为人处事的公平、正直的程度。
  从经济学意义的角度,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根据等利害交换的公正原则处理各种关系的善的行为。其中,教师公正在师生关系中的体现是重要一维。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且是一种非经济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因学校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交换规则。
  从社会学意义的角度,教师公正是社会道德的一种示范。教师公正是教师在职业形象、职业表现、职业道德、人格风范等方面对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扮演和承担。
  3.3教师公正具体内容
  教师公正的具体内容有学者认为包括坚持真理、办事公道、赏罚分明、一视同仁。有学者认为表现在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学者认为表现在教育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还有学者认为表现在是否一视同仁;是否照顾多数;是否实事求是。有学者认为教师公正包括平等对待学生;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点面结合。有学者认为教师公正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中。有学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人格上对学生给予平等的尊重,在学习上对学生给予平等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发展给予人文关怀。有学者认为具体包括教师一视同仁;合适的教育;行为受到公正的评价;教育资源均得到分享。还有学者认为教师公正就是关爱一切学生。
  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教师公正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平等对待学生、对学生民主尊重、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面向全体但又注重差异。
  在现当代,学者把教师公正问题研究全面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这一时期教师公正研究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一,注重教师公正本论的研究。这时人们已把教师公正问题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来进行研究,而不是附着于别的领域来进行。因此,从教师公正的基本范畴、教师公正的基本目标、教师公正的基本涵义到教师公正的基本规则,均已涉及,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认为教师公正是教师重要的道德品质;其二,对于教师公正的理念依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学者们一方面继承了西方近代的自由平等的观念以及民主的理论,另一方面又充分汲取了同时代有关的基本人权等理论;其三,已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教师公正。教师公正的讨论不仅仅是限于伦理学和政治学,还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
  这一时期学者有关教师公正问题的讨论同样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就总体而言,对于一些相关的重要概念没有明确的给予区分。例如,公正与正义是有所差别的两个概念,正义是相对于非正义来讲的,它的根本性质是向善性,在至善的意义上,正义是公正的限度。但这一时期的西方学者在进行具体研究时,往往还是把诸如公正、正义、公平、平等等概念混在一起使用;其二,现有师生互动中教师公正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论述,缺乏从人的纬度的研究,多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这一维度考察,对教师教育情景下教师对学生的公正还很缺乏;其三,研究方法单一,大都采用宏观描述、经验分析与评论的方法,缺乏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的结合。教师公正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只靠书斋式的想象很难真正触及教师公正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亚里十多德.尼格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 张焕廷.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杰朴莉茨卡娅.教育史讲义[M].上海:华师出版社,1958.
  4王球.教师伦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5 苏霍姆林斯斯.和青年教师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