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作者:朱晓华




  对学生作出恰当评价要求教师要有娴熟的语言技巧,要学会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修正学生错误的见解和方法,用总结性的语言培养学生探究规律的习惯,用深情的语言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机智幽默的语言终止不必要的争论……有些教师由于缺乏这些语言技巧,课堂评价就含糊其辞、苍白无力。
  
  3矫正措施
  
  要走出上述的种种误区,从根本上说,教师一定要改变旧观念,正确理解新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而从评价策略上看,则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变一元为多元。首先,评价标准多元化。传统的以教科书、教参为标准答案的做法,已不适应于倡导“对话”教学的语文课程。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接纳学生异于文本或教师见解而不失合理的感受或认识,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啄木鸟和大树》,文本赞扬啄木鸟治病救人,批评大树讳疾忌医的价值取向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教学时一位小朋友却提出:“我觉得啄木鸟不太好,没有爱心,为大树治病只去了一次就不去了,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大树死去吗?如果啄木鸟多去劝几次大树病重了,是会接受治疗的。”老师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来当小作家,把故事继续编下去。这样既不损害文本的价值取向,也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样做,便体现了多元评价的理念。
  其次是评价手段多元化。就是要求教师取消凝固僵化的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法的创新求变。比如激励性评价,除了语言激励外,情感和行为激励也是不容忽视的评价方式。充满希望的眼神,赞许的点头,鼓励的微笑,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有力的大拇指,轻拍肩膀,甚至善意的沉默,都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情感。它不仅传达一份关爱,更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鼓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有时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沟通。当然,激励性评价并非单纯肯定,委婉幽默、充分尊重学生的批评,也能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地发挥。
  另外,也可以适当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小彩旗、小红星或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小物品,如一支书签、一片枫叶或一张小卡片等。虽然这些小东西没有很高经济价值,但饱含着深情和鼓励,会令学生终生难忘。但物质奖励要适时,适度,不要过于经常使用,要让学生觉得来之不易,否则,不但无法起到激励作用,还会严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2)变模棱两可为清晰导向。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导向。要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要求教师杜绝似是而非、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语言,追求评价语言的针对性、诊断性,使学生能够澄清正误,辨明是非,明确努力方向。
  导向性评价直接影响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思维的广度,事关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还要跳出非错即对、非褒即贬、非此即彼模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动态引导,细心地启发,精心地点拨。这样才能逐步地引导学生理解深刻、全面,表达准确、具体、生动。这样的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请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句子: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是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光。)大家读读这句话,从中你明白了什么?(生自读体会)
  生:小女孩把火柴的光看得非常神奇,非常温暖,看成是一道奇异的光。
  师:从字面上理解是正确的,再想一想,小小的火柴真的会这么温暖、这么明亮、这么神奇吗?
  生:这是小女孩的感觉,这是她内心的感受。
  师:想得好,再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一根小小的火柴实际不足为奇,小女孩却把它看得那么神奇,这说明她太冷了,你看这么冷的天,而她却光着头赤着脚,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紫一块的。
  师: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就告诉我们,在课文阅读中,遇到含义深刻的句子,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3)变机械划一为因人而异。发自内心、出自真诚的评价,应该丰富多彩,而不是例行公事、千篇一律。只有让课堂评价少一些机械性、程序性,多一些灵活性、情趣性,学生才会觉得受之无愧,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或者真正明了自己的不足所在,对老师的评价心悦诚服,从而更加努力学习,教育的良性循环从此开始。
  灵活的评价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评价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独立的世界。”[2]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生活经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样的评价对一个孩子是合适的,对于另一个学生则未必。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参与,帮助其进步。这类学生在课堂上因基础差而产生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所以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时教师就应因材施教,提出一些较容易的问题,为这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条件;要尽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时要注意说话的艺术,避免让学生得到不良的暗示。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评价应重在激励他们创新,要言符其实,不宜刻意拔高。如果教师对他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就大加赞扬:“太精彩!”“你真聪明!”不但不会促进他们学习,反而容易使他们得意忘形,心浮气躁。中等生往往循规守纪,在课堂上以沉默居多,只有遇到有十分把握的问题,他们才会举手发言。对他们,教师不能撒手不管,而要用一双慧眼、一对聪耳、一颗善心,循循善诱地去挖掘他们潜在的智慧,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让他们能适度张扬个性,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4)变过分溢美为恰如其分。虽然肯定与表扬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喜悦,但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的情绪。因此,课堂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表扬要发自内心、措辞准确,适而可止;批评应委婉得体,就事论事,导向明确。只有这样,学生才不至于盲目乐观,或者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究竟是对在哪里,错在何处。
  如:学习《鸬鹚》第一段时,有位同学读 “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一句时,“一望无垠”这个词读得不够好,教师说:“你读得很认真,但老师觉得稻田还不够大,还能看到边呢?”第二位同学有进步,老师这样评价:“这块稻田大多了,但还能看到边。”第三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老师表扬道:“读得多好啊!的确是一块无边无际的稻田了,不过,你的成功有前两位同学的功劳呢!”两位同学乐滋滋地笑了。
  显然,以上教师的评价就真正做到了恰如其分。即给予学生真诚的肯定、鼓励,又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广大教师也一定要以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课堂评价。在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的同时,也要善于拿起“批评”这个强有力的武器,善意、中肯地评点不妥之处。通过引导、反思让学生认识真理,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万不能走“滥用激励”与“回避批评”的歧途。
  总之,课堂评价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结晶。新的课堂评价,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融教学者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等于一身的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评价有法,评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陶冶平.小学语文教育新视野[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1]